【科学篇】
天生、地养、人治
在这个世界,所有的学问知识都是围绕天、地、人。天生万物,地养万物,人在中间,人本身是万物中的一员,没有其特殊性,其他的万物在天地中被规定好的,没有任何主动性,而人不仅被规定好,而且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天生、地养、人治”三者并列,人的治是参与到天生、地养之中。我们如何运用天地、万物?现在医院普遍有个问题,得了病不知道挂什么科,其实无非“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统一的规律,统一的贯穿在其中的道理。
近代,分门别类学科兴起,自然科学是狭义的称谓,使得天文、地理、人文完全割裂开来,使得事物与事物之间根本性关键的东西被割裂。认为只有定量、定性地去分析才是科学,否则就不科学。
离开人的主观性,就不可能客观地认识人类的客观世界,从量子学以后,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是不可分的,人的精神世界参与到客观世界的运动之中。
现代的科学家逐步向传统回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的启迪现代科学发展的智慧。
文化要保持多元性
从上个世纪之末,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对自己的传统丧失了信心,当时的确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船坚炮砺,看到了物质文明的强大,从洋务运动学习物质文明,经过30年到1893年学习成功,打造成北洋水师,但甲午战争击垮了北洋水师,所以洋务运动破产,认识到光是物质文明还不够,还需要学习制度文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00年的辛亥革命。而百日维新告吹,于是想模仿法国大革命,虽然推翻王朝,但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
人们开始反思,还是在人民的观念上,制度是以家为国的宗法血缘观念,这是儒家立脚点,认为儒家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于是就有了批判儒家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达了高潮。彻底批判儒家中国宗法血缘关系,提出“德先生”、“赛先生”,即科学、民主,要彻底推翻中国文化,提出要以西方文化为根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提出“和魂洋才”,中国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在当时遭到了批评,认为体用不能分开,当时有人比喻:牛有牛体,所以牛有牛的用,可以负重;马有马体,所以有马的用,跑的快。认为文化要全盘的西化。当时十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宣扬,认为现代化不等于欧化。虽然坚守中华民族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西化,甚至全盘西化了,但这个斗争并没有结束。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是否也应该趋同?出现了文化讨论热,在文化这个问题上,很多学者也认为经济一体还有时间的检验,而文化应该保持多元化,文化不应该单一,文化只有在多元下才能交流,取长补短,如果缺乏相互参透、映证,那么发展就缓慢了,所以要保持不同传统、不同文化。各地非物质的文化已在急剧消失,所以要保持多元性。
现在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全球化就是西化,认为我们要办成哈佛、牛津才是一流,曾经提出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让世界认可,恰恰要保持特色,保持独一无二,那是追随者,那是附庸。我们到外地旅游,有什么特色的产品,民居建筑,现在大家都觉得千层一面,这是大家都能体会到。
中国传统文化丢失 最可怕的思维方式的丢失
80年代有部电视剧“河殇”,认为中国的文化是跟土地打交道的,这种文化是封闭的,保守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蓝色的,是开放,是不断更新的。这部电视剧的结论是放弃黄色文化,拥抱蓝色文化,不能说中国文化封闭。另一个角度,中国文化恰恰是不断更新的文化,开放的文化,中国人恰恰是最赶时髦,甚至丧失气节去赶时髦。
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胡适说,还应加一条:“时髦不能赶”,看似玩笑,但他看到了中国人的毛病。衣服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我们环顾世界,亚洲哪个国家不在传统节日穿传统服饰,欧洲也是如此,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在文化主体意识缺失最大的隐患是什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在形式上丢了很多,人家说我穿的是时装,一鼓动,大家都来穿,难的是灵魂的丢失,一个是价值观,一个是思维方式,看不到,但是它指导你,统领你。
这就是一种智慧,灵魂丢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相当困难。几年以前,到广州中医院大学,我们现在古文很少,因为读不懂,读不懂有两层,一是字义搞不懂,如“学而优则仕”,优不是优秀,是“悠”,有空闲的时候;“仕”不一定是做官,还可以做其他事。学习和做事怎么结合的问题,勤于翻工具书,前任注解都可解决。难于在理念,思想读不懂,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化了。
我们现在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不明白,此和彼是可以转换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现在是清晰的,解析的,丢失了传统的辩证法,只知道一分为二的对立分析理论。我们前任的思维不是绝对的,是辩证的思维。辩证的思维一个是用“时”,一个是用“中”来表达,一个事情是在一定的“时”,“中”是那个样子,离开“时”就不那样了。另一个是把握平衡“中”的原则,体现出的就是和谐,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要把握“时中”的观念,不是用普遍适用性的观念,认识事物,好不是绝对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坏。不能绝对化,这样思维方式的变化,西方思维的渗入,中国人很难用“时中”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难读懂中国传统文化。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无优劣之分 是一种互补
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看做是时代的差别,想当然的工业文明创造的文明优于农业文明,更重要的是类型的差异,不是优劣差异,而是一种互补,文化观念的互补。所以,凡事都要用分析的方法,定量定性的方法,这是不对的。
中国智慧集中的整体关联的特征上,不应该把人和其他的物对立起来,而是要把它放在天地之间去,所以中国的文化整体关联的智慧,是一种动态的智慧,不是分割的,绝对化地去认识事物。
西方的军事思想是理想主义的绝对观念,孙子兵法是现实主义的中庸观念。西方,我就是我,敌人就是敌人,是敌人就要消灭光,而中国最好的就是不战而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西方医学中癌是敌人,手术割掉,化疗化掉,中国是调理,不一定要彻底消灭他,可以共生,达到平衡就好。
目前西方也渐渐提出了可以与癌共存、并生。中国文化的智慧,还体现在天地人之间的处理,人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凌驾于天地之上。
天是生命的来源,天是“气”,阴阳之气,“和”了就是生命的出现,生命的健康也需要阴阳的平衡,天地和气阴阳共生。天地是生命的本源,人不能做天地的奴隶,要靠自己的德行。德行提升可以得天下,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万物是财富,相互的养育,人不能过分追求,否则就成为物的奴隶。
西方文化中的“天是上帝”,一切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万物是自然生成的,不同,因此人们感恩天,对上帝绝对的服从,“地”是财富,人可以随意攫取它,对天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在地面漆又是绝对的贪婪。
人本主义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本主义并非从西方传来,恰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民为邦本,西方传统中是以“神”为本,所以整个西方世界,人都是在神脚底下。第一阶段,文艺复兴,冲破“神本”文化,第二阶段16世纪的宗教内部改革新教,第三阶段,启蒙运动,一批西方人来中国发现中国人的道德自觉,自律来维持着社会,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了西方,他们找到了人自己做主的文化,可以冲破神,可以冲破一切的文化,高倡人本主义的旗帜。当时的伏尔泰、狄德罗鼓吹中国的文化,其实欧洲的近代人本主义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在欧洲取得胜利,在欧洲文化传统思想中觉醒,于是提出“征服自然”主宰万物。
所以各种各样科技发展,都是为了主宰世界,于是发生了世界大战,都是为了财富、资源的摄取,反思欧洲的文化出了问题,重新提出树立新的“人本主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