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对话禅画家妙虚法师:作禅画先要入禅境(1)

来源: 发表人: 2023-12-24 浏览量:166

妙虚法师,法号道开,沩仰宗第十一代·临济宗第四十六代禅人。九华山吉祥禅院住持,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指导法师;出版有《中国名画家精品集——妙虚》、《妙虚法师写经偈》、《妙虚法师画——梅兰竹菊》、《2006妙虚法师山居作品图录》、《吴彬绘五百阿罗汉图、宋旭绘标名五百阿罗汉图》、《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妙虚》、《妙虚书画集》等多种画册。

他是第一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画个展的僧人、先后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合肥亚明艺术馆、厦门图书馆等地多次举办书画个展,并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举办“妙虚书画与佛教艺术学术研讨会”。曾多次为慈善机构、希望工程捐赠书画作品。

妙虚法师的禅画(图片来源:新华视界)

论禅画

对话人:著名禅画家妙虚著名大写意画家李世南文字整理:著名策展人陆虹

岁在己丑,时维仲夏,妙虚法师与李世南先生相晤于仰山堂。夏雨阵阵,酷暑之中带来一丝清凉。此次相见是禅师与画家、是禅与画的一次纯粹探讨。妙虚法师的作品,体现了一位禅者对于笔墨、对于生命的深切感悟;李世南先生就妙虚作品展开的探讨,体现了他们对禅画意境的契合,是他们对当代禅画理论的阐释,也是他们对这个时代禅画的深度反思。

李:妙虚的画境平淡,我觉得非常好。达到这种心境很不易。看得出在你画的时候,把掌握的很多“法”都忘掉了,如果一拿笔就想到这个“法”那个“法”,那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妙:这和参禅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讲“反观自照”,当你在念上加念,过于去关注“法”的时候,肯定就不是参禅了。

李:欣赏者欣赏画与自身的修养有关。认识不高,当然谈不上境界。往往看一张画的时候,脑子里先装满了“法”,先入为主,以习惯的技法模式和低俗眼光去套作品。很多时候我们是一种无奈,面对世俗的眼光,降格以求。就像很多人看了我早期写实的作品后,再看我的大写意作品,认为只有经过了写实的阶段,才能去画大写意,其实这是两码事,画大写意需要的是另外一种基础,你完全可以一超直入如来地。

妙:其实我也很感兴趣,您早期画过很多非常严谨,且写实的作品,您是怎么从那种具象的作品转换过来的,一般而言,要想把自己以前的成法舍弃是很难的,有些人一辈子也没能超越自己。

李:没人提过这个问题。这牵涉到国内学院教学体系长期存在的问题。中国画本身有自己独立而且完备的体系,与西画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不能用西画来套,但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强大的世俗力量,很无奈,你必须要向别人证明,你有这样一个写实的能力,他们才会认可你现在的画。我现在带有的学生,就不让他们去画素描,强调速写和线描的基础训练,强调临摹传统,首先要正确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画,这是学习中国画的第一要义。看你的画,其实需要有很多的修养,至少要对禅宗有一个起码的认识,否则为世法所执,就不可理喻。就像文人画,不了解这一脉传统,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状态,就不能读懂他,何谈读懂画。

妙:肯定是这样的。禅宗里讲“所知障”,就是常人是按照自己的观念在审视这个世界。那么看艺术也是一样,以自己喜好取舍来看作品。所以很多人往往都是“我喜欢什么”,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就有问题了,就有一个障碍,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世界是无限的,但人的这一观念,已经决定了他对事物的态度。

李:你的山水画很超然,其中的禅意,恐怕难为世人所知。

妙:这可能和我参禅打坐及多年笔墨实践有关。我长期住山,对山水的春夏秋冬、朝暮四时,及其微细变化的体验自然会多一些吧。

李:你的作品面貌很多,不拘一格,就是因为有你的心性在里面。看到你的画,就能看到你的人,所以你的作品和你自己是很协调的,我觉得很好。但是我们回到技巧来谈,如果没有渐修的过程也是不行的,自以为悟了,一点修炼功夫不做容易走火入魔。你的画里,看得出笔墨控制能力很好,不糊。

妙:语默本不二,它们之间本不是矛盾的,是常人把它们对立起来了。我没事就写经,对笔墨的把握及线的要求可能也较高。在创作的时候可能也没想那么多。

李:你画的风雨是静态的,不浮躁,你有这样的心境是修炼的结果。你画上有意无意之间的控制、把握很不容易。有人看不懂大写意就以为是涂两笔就行了,其实哪有这么容易。

妙:我在山上住,特别是在风雨时看山,能明确体会到山自身“仁”的精神,笪重光说:山林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说得非常彻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