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泽东著作中对佛典的引用
在毛泽东的著作和讲话中,经常应用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典故,因而使之文采斐然。现择要予以介绍。
1.隔靴搔痒。1957年3月,毛泽东和文艺界人士谈话,谈到现在文艺批评有三类:一类是抓到痒处,不教条,有帮助的;一类是隔靴搔痒,空空泛泛,得不到帮助,写了等于不写;一类是教条的,粗暴的,一棍子打死人,妨碍文艺批评的开展。
成语“隔靴搔痒”语出《五灯会元》卷八:问: “圆明湛寂非师意,学人因底却无明?” (契稳)师曰: “辨得也未?”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
“隔靴搔痒。”“隔靴搔痒”意谓不透彻、不贴切,没有抓住要领。
2.同床异梦。1957年毛泽东在一个会议上,谈到资本家公私合营后,与公方代表的关系还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 《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山僧虽与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梦。”“同床异梦”即从此语衍出,说明两人志向不同,各有各的打算。
3.无事不登三宝殿。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一次讲话时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想到一点问题,交换意见。佛教将佛法僧合称“三宝”。故以“三宝”泛称佛教,三宝殿即佛殿。寺门规矩,上佛殿时必须恭敬肃穆,进行礼拜、诵经、供养等,不得随意在殿中闲逛、闲聊。俗语“无事不登三宝殿”,意谓无事不来,既来便有事相商或相求。
4.引玉之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对于全国的先进文化工作者,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希望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来适应我们民族的需要。
“引玉之砖”从“抛砖引玉”转化而来。 《五灯会元》卷四: “比宋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砖头)。”比喻以自己的粗浅见解引出别人高明之见解。
在毛泽东的著作频频可见佛教典故的引用。诸如: “一厢情愿”、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回头是岸”、 “——丝不挂”、“对牛弹琴”、 “一知半解”、
“做天和尚撞天钟”、 “对牛弹琴”、 “闭门造车”等等,不胜枚举。据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在晚年谈起迟迟不能结束“文革”的忧虑时,还引用了成都宝光寺的一幅楹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从毛泽东对佛典的频繁使用,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佛教经典是深有研究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