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我现在为了成佛而学佛修行,种善根,积福德,这应该是上士道的发心吧?”不是!始终为众生,不为自己,才是上士道的发心,才是大乘行者。大乘行者就是要断掉自私自利,为度化众生而学佛修行。
闻法方式分发心和行为。
发心: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是我们在闻法、修法的时候应具有的发心与动机。如果连这样的发心与动机都没有,根本算不上大乘行者,根本谈不上修大乘佛法。
菩提心分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了度化众生要修持成佛,这种发心叫愿菩提心;为了成佛要闻思修行,要修持六波罗蜜多这些菩萨的学处,这种发心叫行菩提心。这也是大乘显宗波罗蜜乘的发心,也叫世俗菩提心。这是进入大乘之门的首要条件,也是大乘和小乘的界限。在此处讲的世俗菩提心,一般的凡夫也能有,也能做到。
胜义菩提心是证悟无我和空性的智慧。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才有的。
为了自己解脱而学佛修行,种善根,积福德,不是大乘行者;为了自己成佛而做这些,也不是大乘行者;为了众生成佛,才是大乘行者。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而要为众生呢?因为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是从我执我爱、自私自利里来的,为自己就有烦恼、有痛苦。要脱离烦恼、摆脱痛苦,就要断除我执我爱,去掉自私自利。因为有我执我爱,就有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有这些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了,就会轮回。轮回的根是烦恼,烦恼的根是我执我爱。有我执我爱,你的心量就无法打开。
我们烦恼、痛苦的原因,就是心量没有打开,什么也容纳不了,接受不了,所以在哪生活都不行,跟谁相处都不行。好好想一想,如果没有我执我爱,没有自私自利,我们能这样吗?有些人逃避心特别强,包括这次到山上参加百日共修的很多人,也是抱着逃避的心态来的:“家里的事太多了,单位里的事太多了,烦恼太重了,痛苦太大了,受不了了。”然后就跑到山上来了。如果业障没有消除,烦恼没有断掉,你是无法逃脱痛苦的!这种人到山上,也一样会有烦恼、痛苦。人都喜欢新鲜事物,地方不熟是新的,人不熟也是新的。刚开始几天很欢喜、很新奇,但是过十天半个月就不行了:“这地方住的不行,吃的也不行;好几个人住一起,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也不行……”又开始烦恼、痛苦了。
想脱离烦恼,摆脱痛苦,就要消除业障。业障消了,才能断掉烦恼和痛苦。烦恼和痛苦断掉了,在哪里都不会有事,否则在哪都不行。实际上,心净了土才能净,心净了人才能净。不清净的土、不清净的人,都是你自己心的幻化,都是自己的心。到哪里都是这样,逃不掉的!所以不要再逃避了,定下心来,找出烦恼、痛苦的真正原因:“我烦恼、痛苦的原因是我的业障,现在只要我下功夫消业障、断烦恼,没有烦恼了,无论在哪都是开心的、快乐的、幸福的。”找到原因了,就应该对症下药,消除业障。
现在,这里有佛法,有正法,都是消除业障的方法,都是断除烦恼的方法。好好珍惜佛法,好好珍惜修行的机会,不要再想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很多人虽然表面上在修行,每天都在念诵,都在打坐,但是如果没有去掉自私自利,那还是在造业。念佛诵经的过程是造业,打坐修行的过程也是造业,原因是没有去掉自私自利。如果去掉了自私自利,去掉了我执我爱,烦恼就没有了;烦恼没有了,无论是修法,还是行住坐卧,就都不会造业了。所以要发菩提心,不为自己,只为众生。利益众生的心,利益众生的行为,才是快乐幸福的来源。
你真正能发心利他、利益众生的时候,你内心的快乐,所得到的幸福是无法比拟的。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时候先为众生,愚痴的人为自己的时候就为自己。为自己就得不到利益,得不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这样你还不如先去为众生。你去为众生,众生就会为你,这时你想得到的名闻利养,想得到的解脱、佛果自然就来了。这就是智者和愚者的区别。所以,不能为自己,只能为众生。
那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呢?给他们吃的、穿的、住的,这些行为只是暂时的利他,不是究竟的利他。因为众生烦恼、痛苦的原因是业障,是我执我爱。你要帮助他消除业障、断除我执,只有讲经说法、辗转法轮,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想讲经说法、辗转法轮就要成佛。成佛了才有这个能力,才可以转法轮,才可以讲经说法。那时你才能感化众生,众生才会听从你,才能真正得到法益;那时他们才能消除业障,断除烦恼,得到解脱。这才是正确的选择,才是真正的利他心,才是最究竟、最伟大的利益众生的行为。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慈善家,他们的发心动机我们不好评价。不过,你只给一些人吃的、穿的、住的,这虽然是利他心,也是在帮助别人,但都是暂时的,不是究竟的,也是一种愚痴的做法。我们不能这样。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是智者,应该用智慧去选择。
给众生吃的、穿的等暂时的帮助是扬汤止沸,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要从根本上下手,抽薪止沸,让他们彻底解脱,让他们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迅速圆满。通过讲经说法,让他们学佛,让他们修行,这样他们想得到的幸福、快乐自然就得到了。为了众生发誓成佛,这叫缘起。
我们每天都在念诵: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后面这句就是愿菩提心。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成佛吧?我们现在还是凡夫,怎样才能成为圣人,成为佛呢?就是下决心,为了成佛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学修菩萨的学处——六波罗蜜多,即六度万行,就是行菩提心。
我们每天都发愿,这三句发愿文非常好,要经常念,这叫愿行菩提心。龙钦巴尊者讲过,为果发的愿是愿菩提心,为因发的愿是行菩提心。两种都是愿,一个是为众生发愿成就佛果,是为果发誓;另一个是为了成就佛果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修习六波罗蜜多,它是菩提果的因,是成佛的因,所以是为因发誓。这两个都是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前行备忘录》里讲到,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父母,他们做我们父母的时候,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要报答父母的恩德。而报恩最究竟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解脱成佛。为了让他们解脱成佛,我们就要学修六度万行。
佛教和世间都注重孝道,但是孝和孝不一样。佛教认为,孝敬现世的父母是一般的孝,孝敬生生世世的父母才是究竟的孝。为了孝敬父母,给他们吃的、穿的和住的,这是暂时的孝;为了孝敬父母,让他们学佛修行、解脱成佛,才是究竟的孝。现在很多人,包括我们很多学佛人,都在学孝道,其实想学孝道,就学佛门里的孝道,这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孝道。佛门里的孝道,孝敬的不仅仅是现世的父母,还孝敬了生生世世的父母。你把现世的父母安置于佛果,为什么不把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安置于佛果呢?善男子、善女子们,一定要有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