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闻法方式三(2)

来源: 发表人: 2023-12-27 浏览量:262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学会,一定可以成为菩萨、成为佛!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退转信心!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要求的就是这种信心。不管是闻法还是修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上师,对佛、法、僧,对自己都具足这种永不退转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其他的清净信心、欲乐信心,也自然就圆满了。

  我们现在要反问自己:有清净信心吗?对佛法是真的喜欢吗?应该好好地思维,比较一下。假如现在让我们在一百万元人民币与百日共修之间做出选择,我们是选择一百万,还是选择百日共修?我们是喜欢钱,还是喜欢法?如果不做这样的比较,我们对自己就不会有深刻的认识,可能以为自己喜欢佛法,对佛法有欢喜心。

  “我有清净信心,我喜欢上师三宝,对上师三宝所具有的无漏的功德有欢喜心;我也有欲乐信心,我想成菩萨,也想成佛,也想具足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戒律等功德;我也有胜解信心,我明白佛讲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我也深信自己能成佛;我也有不退转的信心,我参加百日共修的决心多大呀!家里有那么多事,但我还是不顾一切、跋山涉水地来到了这里。有信心就有加持,有信心就有成就,我一定会有成就的。”也不一定。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反复思维,认真对比,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具备这四种信心。

  对有些人来说,如果真有机会得到一百万,让他怎样都行:当牛做马也行,住猪窝里也行,吃狗食也行,不穿衣服裸体也行;有人说他、骂他,甚至打他都行。因为过了一个月、三个月,就能拿到一百万了。绝对值!

  百日共修是无价之宝,它是能让我们永久快乐、幸福的一种方法,再多的钱也比不上它。我们一定要明白百日共修的珍贵,并且下定决心,为了能圆满百日共修学业,让我们怎样都行!

  闻法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像野兽听琵琶曲一般专注?修法的时候,有没有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般急迫?上早晚课、上座观修的时候,有没有像婴儿嗷嗷待哺一般急切?“我要上课,时间怎么还不到啊?我要闻法,时间怎么还不到啊?我要上座观修,时间怎么还不到啊?”应该这样盼望着,期待着一个接一个的修法。

  饥饿的牦牛吃草是什么状态?一刻不停地吃,前一口还没吃完,就盯着下一口,没嚼几下就迅速地吞下去了,着急呀!你们有没有这样迫切的状态?有没有这样急迫的心情?没有!很多人闻法、修法的时候,就如同在狗的面前放青草,在牛的面前放骨头一样,根本没有兴趣,不是期盼着,而是起烦恼:“是不是又要上课了?是不是又要上座了?”

  这些人在外面说绮语、散乱、放逸的时候,精神十足,一听到海螺或打板的声音立即就变成另外一种状态了,无精打采,没有兴趣。不想闻法、上课,还怕僧值或管家批评。一看他们的姿势、表情就能知道,心里不高兴、不愿意还没办法。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信心——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欲乐信心,没有胜解信心,更没有不退转的信心。

  (三)不求法(没有希求正法之心)。希求正法的心有多强烈,修行的层次就有多高。希求正法的心分上中下三等,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三等的差别。希求正法的心特别强烈,这种人修行的境界也高;希求正法的心中等,这种人修行的境界也是中等;希求正法的心特别弱,甚至没有,这种人的修行也差,甚至没有修行。

  (四)外散。闻法、修法的时候,心总是向外散乱。身在闻法、修法的行列中,心却不在,出去逛街了,出去看家人了。虽然身还在这里装得好好的,看起来很恭敬,在专心谛听,但是心走了,还走得飞快。不需要买汽车票,不需要买火车票,也不需要买飞机票,一会儿就到家里了,然后看看家人,一会儿又到单位看看同事,顺便还去看看亲朋好友。虽然不能用嘴说话,但是却在用心跟他们对话:“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

  你到家,到单位,嘱咐他们这个那个,他们也听不到,因为心是看不到的,心说话时是没有声音的,他们没有他心通,所以也不知道,你这就是妄想、分别。经常想一些没有用的,这叫妄想;经常想一些不该想的,这叫邪思。心就是这样一个不老实的东西,闻法、修行的时候它也不老实,总是外出、散乱、放逸。无论我们的身在何处,哪怕是在闹市,在不安静的场所里,若是我们的心不散乱,我们就是不散乱的;若是我们的心不放逸,我们就是不放逸的。现在我们虽然身在寂静处,但心还是在散乱、在放逸,所以,我们还是个散乱者,还是个放逸者。闻法、修法时心不在焉,想别的东西去了,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就是外散。

  (五)内收。有的人学修的时候很精进、很用心,特别想听明白、学明白,然后一句句记,一个个字地去领悟。这就是过度执着,也是一种过患,最后也很难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有的人要求自己一定要专心谛听,却因过度专注而昏沉、打瞌睡。在外散或内收的状态下闻法、修法,效果不会太好。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紧不松。

  佛在世的时候,有位名叫昼辛吉的弟子,出家以后跟随阿难学修,他有时过度紧张,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达到任何修法境界,始终没有取得成就。有一天,他来到佛祖面前,向佛祖请教。佛祖问昼辛吉:“你出家前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佛祖接着问:“你弹琵琶的时候,妙音是在琴弦松的时候发出来的,还是在紧的时候发出来的?”他说:“妙音是在琴弦不紧不松的时候发出来的。”佛祖教诲道:“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昼辛吉依教奉行,最后证果。

  现在有些人对上课、闻法、打坐都没有太大兴趣,也没有太大意乐,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适度的原则。没有进入状态就不会得到利益,时间一长便会厌烦。所以我们在闻法、修法时,既不能外散,也不能内收;既不能紧张,也不能松懈,而要把握适度。

  我们思维、观修的时候也一样,想把开示中的每句话都记住是不切实际的,每句话都要思维也是不可能的,要学会抓重点。思维、观修重点才能取得圆满的成功。

  (六)疲厌。闻法或打坐的时间长了,或遇到了一些小小的违缘和障碍时,心里就生起了疲倦和厌烦。这是闻法、修法中的一种过患。修法的时间可以调整,时间稍微短一点可以,少念几遍也可以,但是不能有疲倦和厌烦之心,若有应该及时调整。

  怎样调整?就是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佛法难闻我们已经闻到了,还有这么好的学佛修行的机缘,实在是让人喜出望外!这是我们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我们的祖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仅仅为了四句正法,在自己的身上点燃了千盏灯,舍弃了无数次的生命。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求法没有那么容易,得法更没有那么容易,为了修持正法,为了今生解脱,我们应该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欢欢喜喜来听法。我们要这样调整心态而修法,不能有疲倦和厌烦之心。

  五不持:(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一)持文不持义。倘若我们在修法时只注重受持美妙动听的词句,而没有详细地去分析其中甚深的意义,不去领会其中甚深的含义,犹如儿童追逐彩虹一般,什么也得不到。我们看书的时候只看文字,不体会其中的含义,这就是持文不持义。

  (二)持义不持文。这是指仅仅去领会和体悟其中的含义,却不考虑文字或者词句。没有词句,没有文字,又怎么能体会、领悟其中的含义呢?

  现在很多人觉得不需要理论,不用闻思,自己念咒语、学打坐就可以了;还有些人只搞理论,仅闻思但不实修。在我们这些学佛人当中,这两种现象非常普遍,这些都是错误的,都是闻法、修法的过患。若没有闻思,只有修行,就好比只有腿没有眼睛一样,没有眼睛找不到路啊!没有方向,有腿却不能走,若走则非常危险,根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若只有闻思,没有修行,就像只有双目,没有双脚,如何能到达目的地呢?我们要想到达一个地方,既要有眼睛,还要有腿,这样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同样,我们要想到达彼岸,解脱成佛,既要有理论——闻思的眼睛,又要有实修——实证的双腿!

  我经常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修行和生活相结合。虽然过多的理论是修行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明白,根本不懂修持的方法,是不会有成就的。所以,该明白的佛理还是要明白,该证悟的智慧还需要证悟。如果我们只是明白或者能讲一些佛理而不去实修实证的话,同样也不会成就的。所以我们做早晚课的同时,还要修加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