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草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每年的端午,艾草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早晨露水未尽,握一把镰轻轻割下,选一两株形容完美叶大色绿者,斜插于门楣,爽心悦目,满室生香,可驱毒辟邪,杀菌驱蚊。
艾,虽算不上普遍,但也不属于稀有,只要给一片土地,无论贫瘠还是肥沃,无论房前还是屋后,小小的一棵也能蔓延成一堆堆一簇簇。不争春不吐艳,不易招虫也无需关注。其叶如菊,碧绿的底色上蒙一层绒白。掐一下或梗或叶,会有清香绕指久久不去,清香里夹杂着苦涩。
艾草,别名繁多,产地宽广,功效齐全,可治百病。可食,可药,可观,可闻,通身是宝,为草中之佼佼者。
在我的家乡,民间用艾最多的当属灸艾。
端午的艾草用绳子束好,倒挂在墙角或檐下,晾干收藏。正月十六的晚上,有肩周颈椎等关节不好者,或容易肚子疼和腹泻者,都可以用艾来灸,即使没有什么毛病,同样可灸,有益无害。大体的做法是:
取叶,置于掌心,两手相合揉搓,再捏成椎体,酒盅大小。作为底托的是家常豆腐块,不过这豆腐块也有讲究,太厚则熏暖不透,太薄则灼伤皮肤,故要大小相仿厚度适宜。需艾灸的人取相应的躺姿,豆腐块贴于皮肤,艾锥端坐于上。侧有一人给点燃艾锥,只见烟不见火,燃尽一锥则清除艾灰,换上另一锥。躺的人身心放松,陪的人可一边做着手工一边聊着闲天。新春伊始,室外寒气逼人,室内则艾香袅袅。豆腐块被完全熏透后,人会觉得熨熨帖帖,筋通络活,更佳者则会浑身发热,有细汗从额角渗出。
此方来自民间,至于功效,很多人仍不能也无需细说周全。只是每年的端午都会收藏艾草,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灸艾,代代相传,约定俗成。
据说,艾,音同爱,还曾在现实中演绎过一段爱情的佳话。
小伙子看上了同村一位姑娘,因不明了姑娘的意思,也就不便相约黄昏后,倾诉衷肠。小伙家的园子和姑娘家的园子紧挨着,仅一脚宽的田埂相隔,像夕阳下静静依偎的恋人。园子里秀色葳蕤,姑娘的身影在绿叶间穿梭,容颜涂上了晚霞的绯红。小伙子心动不已却羞于表达。太阳下山,余晖将尽,姑娘起身欲走,却发现自己的菜篮里立着一根含情脉脉的艾草。
虽是“据说”却不是杜撰,是谁在什么时候给我了讲了这个故事,已经记不清了,但一切都是真的,讲故事的人是真的,故事里的人也是真的。
这个故事感动了我好长时间,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起它,想起它我就会去看艾草,看着艾草就觉得它比玫瑰还要美。
如果可以,我想为这一段良缘设计一张端午的名片,以艾草为背景,同时写下这样的话:
亲爱的
如果不能送我玫瑰
就请送我一棵艾草吧
也好 作者: 林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