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地藏菩萨,能转恶报,所求满愿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等人,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益。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段是讲转恶业报,乃至于达到所求满愿。佛在经上告诉这样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满所求愿?有没有效果?这个问题端在我们自己的存心,如果对于佛法能有相当的契入,佛讲的话我们就能相信,道理在哪里?原理是在‘境随心转’,心能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还是这个原则,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心转境界,哪有不如愿的事情?
……
灾难的根源我们知道、我们了解,但是说出去人家不相信,人家不能接受。所以读这段经文,以为念念地藏菩萨名号就得度、就得救,哪有这个事情?谁相信?我们今天发心来救灾,这是治标不是治本,佛在此地教训这是治本,根本的救济。前面这一段是讲灾难,这些灾难就在我们现前,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疾病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灾区有不少人逃难到他方;“横事”是意外的灾害;“睡梦之间,多有惊怖”,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青莲法师在注解里面,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他在这里头说这些灾难是由于‘宿世之悭贪,致有今生之祸患’,在注解倒数第四行,末后一句,‘此由宿世之悭贪,致有今生之祸患’。所以佛告诉我们,我们在六道这一生能够得人身,得人身这叫引业,过去生中曾经修过五戒十善,因为这个因缘,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得人身。可是虽得人身,每个人富贵贫贱不相同,这一生所遇到祸福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这叫满业。法相唯识里面讲得很清楚、很详细,满业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业跟恶业,宿世造作善业,你这一生得福报,衣食丰足,所求如愿;如果宿世造作的是恶业,你就会感受衣食不足,愿求不遂,遭遇这些艰难困苦。
可是这个事情宿世造的,现在后悔也来不及,如果不是佛陀教导我们,我们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业因果报?不明了业因果报,于是产生了怨天尤人,认为老天爷不公平,这些世间人对不起我,起怨恨心又造恶业,恶业怎么能改变这苦报?这不可能。所以世尊在此地教我们,“如是人等”,遭遇灾难的人应当要觉悟,“闻地藏名,见地藏形”,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讲得很多,地藏是表什么?表孝敬,听到地藏菩萨名号,见到地藏菩萨形像,就要生起孝亲尊师的心,这就能够转业报,改心理就转业报。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家讲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还是以孝敬为基础。……我们听到地藏菩萨名号,见到地藏菩萨形像,佛陀的教诲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念头转了,境界就能渐渐转,这个要紧。
……
在这一段教导我们修学,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至心恭敬”,青莲法师注解注得好,我把他注解念一念,‘至心恭敬,彻到源底也’,可见得这四个字含义的深广,‘彻到源底’,源底是什么?是真心、是自性。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所以心是虚空法界一切万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达到这个根源。至心是真诚到极处,为什么要用这一句?这一句是能感,感应道交,消除一切灾难,这是所应,我们能感就有应,我们说佛菩萨有应。佛菩萨有什么能力来应?还是称性的感应,这才如理,在理上才讲得通。没有这个理论,我们听了之后依旧还是会疑惑,不太容易接受。
……
下面跟我们说怎样才能做到至心,‘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著于相,冥契真实中基,方曰至心’,这几句话好。由此可知,世间一般人遇到灾难,纵然读到这个经,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萨保佑他,也未必能济事,未必能真的有效果,什么道理?没有做到至心。闻名惑于名,见相著于相,这把感应的道阻塞,不通了,所以苦难的境界依旧转不过来。可是人要做到这一点,实在讲用现在的话来说,得相当的修养,佛法的术语是‘不是凡夫’,为什么?他智慧开了,唯有真实智慧才闻名不惑于名,不但是佛菩萨的名号你不迷惑,世间所有一切的名相你都不会迷惑;一个名不迷,一切名都不迷,一个相不著,一切相都不著。诸位要知道,要到这个境界业就消了,境就转了,几个人能做到?所以许多人读这个经觉得经不灵,觉得《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得是不错,但是事实上不管用,见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不是佛说的没有效果,是我们没有懂得佛的意思,经过祖师大德这一解释,我们明白了一些。
……
下面是讲果报,“是诸不如意事”,‘不如意事’就是像上面所举的例子,衣食不足,所求不能如愿,疾病凶衰不安,眷属分离,这些等等不如意事,“渐渐消灭”了。佛用‘渐渐’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长,看你自己用心的程度,看你自己薰修时间的长短,这个灾难有很短时间就消除,有很长时间才能消除,完全看我们自己。自己如果能够顿悟,如果能够勇猛精进的修学,在短时间之内就能看到效果,这个灾难就消除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