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台湾佛教启示录:僧伽教育的现状与反思2

来源: 发表人: 2023-08-27 浏览量:4589

(二)学院化教育结合僧团教育

台湾的佛教院所“分别以两种形态展开,其一是以僧伽教育为主的佛教教育,为隶属内政部管理的小型佛学院;其二为向教育主管部门立案办理的佛学思想研究机构。”其一就是在第一种模式里谈到的有系统课程安排和学制的佛学院,其二则是更加接近世俗大学的培养机构,学生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培养的人才更接近佛学研究人才。在此基础上,台湾还出现了另一种僧伽教育模式,即学院化教育与僧团教育结合的模式。

以法鼓山为例,法鼓山僧团除了向“教育主管部门”立案成立的法鼓佛教学院之外,还有僧团内部的僧伽大学,两者一并构成了法鼓山的僧教育体系。法鼓山僧团的形成就来自于圣严法师成立的“三学研修院”,最初以养成佛教青年人才为宗旨,在僧团成立并规模壮大之后,为了系统开展僧团的教育,于2001年正式成立了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并定位为隶属法鼓山三大教育中“大学院教育”的僧才养成机构。

法鼓山僧伽大学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宗教师,即“为了培养足以代表汉传佛教的精神内涵,并能够为国际宗教、学术界奉献心力的僧才”,而建立的僧团教育机构,期许以重视宗教情操、宗教生活与宗教信仰之学风,培养出年轻一代的佛教栋梁人才。目前有四年制佛学系和六年制禅学系,课程设计兼具慧业、福业和德业,慧业包括解行双修,福业是弘化和作务,德业则是身心和僧格的培养,招收35岁以下的佛教青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法鼓山僧伽大学的第一年报名来学习者可以是对出家有兴趣或者志愿的在家众,在入学一年之后,即需考虑是否正式剃度出家。出家之后,则可以继续在僧伽大学修学,如果经过一年的学习了解,决定不出家则自动退学。而出家者即成为僧团的一份子,在僧团里继续接下来的三到五年的学习,参与僧团的早晚课诵、遵守僧团的共住规约。因此,法鼓山僧团内部分为尚在僧伽大学学习和已经毕业的僧众,而对外统一招生的法鼓佛教学院里的出家众不一定是法鼓山僧团的成员,他们可能来自台湾其他宗教团体,录取为法鼓佛教学院的学生,除了出家众的身份之外,他们在学业要求上与在家众的学生一样,也需要修满学分和通过考试。

同时,法鼓佛教学院在学术研究方面,尽量融合汉传、南传与藏传佛教的精华,尝试开创佛教研修的新典范,并重视梵、巴、藏之佛典语文的训练,及加强英、日语之学习,培育佛典翻译与研究人才。而在实践修行方面,融合了僧伽大学的朝暮课诵、禅坐或定期共修为平常定课,以养成修行习惯,以酝酿研究与修行并重的学风,以及学业与志业结合的发展。尽管佛教学院主要为研究机构,但也积极融入僧团教育之精华要素,以期从学术转入实修与生命体证。

由此可见,法鼓山在僧教育上存在两个体系,法鼓山并没有因为有对外招生的法鼓佛教学院,就废弃了僧团内部教育体系的建立。这种两者结合的模式,特别是与法鼓佛教学院并行的僧伽大学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了僧团僧众的来源,另一方面也为僧众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学制。

(三)传统丛林教育的现代延伸

虽然台湾存在数量众多的佛学院和佛学研习机构,但也依然有许多的僧团目前并没有采取佛学院的方式。这其中可为代表的是慈济,慈济作为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之一,一直以慈善团体形象面世,但是慈济的创办者证严上人作为出家人,也有自己的弟子和以她为核心的慈济僧团,那么慈济的僧教育是如何开展的?这在此前是被较少关注的部分。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慈济并没有建立系统的、学院式的僧伽教育,而是以证严上人每日开示的方式来教育僧众和义工。每日的早课之后,如果证严上人在精舍,她就会为大众开示,开示的时候僧众坐在前面,俗众坐在后面,秩序井然。证严上人的每日开示会有专人整理成文字,在半个小时之后就迅速共享至互联网,并且会被定期整理成书,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卷出版。

此外,慈济组织里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慈济功德会作为慈善团体,与慈济僧团在组织、财务各方面完全分开,僧团的经济来源就是僧人自身的劳动所得。慈济僧团有自己的蜡烛作坊等小型手工工厂,还有自己的菜地等田地,僧人通过劳动自给自足,这种类似农禅的方式与百丈怀海最初建立丛林的规矩十分类似,对传统的保持性十分明显。

台湾许多僧团中在学的出家众每日也有类似的出坡劳动并参与为僧团服务的工作要求,比如中台禅寺的僧人就被分成不同的组,包括寺务处、法务组、知客室、书记室、资讯中心、文教中心、环保组、衣钵室、交通组、库房等等,寺内一切生产劳务都由出家众亲力亲为,每日都需要劳作,真正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较大规模佛教团体之外,台湾还有不少小型寺院,这些寺院里采取的方法就与传统的丛林方式更为接近。虽然其中一些寺院也会让自己的弟子去报考佛学院,但是大部分小型寺院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方式,通过师父的“语录”、身教和日常生活教育进行僧伽培养,注重僧人个人的体悟,而非像现代化学院那样建立一些客观化的考试标准。

在以上这三种模式里,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佛教僧伽教育的开展中,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以适应僧团自身的发展为原则,以培养符合佛教弘法要求的宗教师为追求,并且在作息时间、课程安排、教育方式等方面从传统丛林教育中吸取养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