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面子问题
最近看了多篇关于面子的论述文章,大多数文章对爱面子持批判态度,甚至认为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陋习。
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为此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坦白说,我是个很爱面子的人。
我自幼就爱面子,小时候拾柴割草非要把柴篓草筐装实塞满才好意思回家,生怕背着半篓虚筐进村时让人笑话。
上学后还是爱面子,争强好胜,成绩不能比别的同学差,也惧怕老师当众批评,怕在老师同学面前丢面子。由于爱面子,自然产生了一种无形动力,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也由于爱面子,让母亲找到了管教我的一个十分奏效的“法宝”,只要我不听话,顽皮捣乱,惹得母亲生了气就说:“不听话我找你们老师去!”边说边装得真要往学校方向走,吓得我不得不紧跑几步拽住母亲的衣襟求饶。
工作后仍然很爱面子,担心工作成绩不突出,让领导和同事小看,丢了面子,由此基本做到了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自幼至今就是这样在爱面子的心理支配下一步步走了过来,倒也顺顺当当,没有遇到大的沟沟坎坎。
爱面子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许多人表示了否定,但我始终认为爱面子总比不爱面子为好。
受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国人都重视“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见此道德规范何等重要。“礼义廉耻”的教育,培养了国人注重个人品行的意识,形成了传统的“荣辱观”。传统“荣辱观”的通俗表现方式就是爱面子。爱惜自己的面子就要关心自己的品行,注重个人在公众中的声誉、信誉,希望自己有一个较高的威望。为达此目的,自然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严格约束。显然这对一个人素质的提高、道德的净化、诚实守信德行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因此爱面子不是坏事,更不是陋习。
我以为,面子即脸面,常说,人有脸树有皮,人无脸面何以为人,树若无皮焉能生存?人若不爱自己的脸面,如同没皮没脸,甚至死皮赖脸,自己的脸都不要了,何谈诚实守信,为国为民,奋发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不顾及面子的人眼里,金钱和权力比脸面更值钱,比尊严更重要,为了金钱和权利可以不择手段,以致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出卖肉体,什么丑事都能干得出来。
爱面子是个人自尊自重的内在动力,是个人品行的约束力。不爱面子之人也不会有文明的素质和高尚的情操,往往干出一些丢人现眼之事,不以为耻还以为荣,忘记了世上还有廉耻二字。
记得有一次在香港九龙“星光大道”旁的咖啡馆喝咖啡,几个人为争座位竟大吵大闹起来,把一个幽静温馨的咖啡馆搅得天翻地覆,引起周围人的反感。此时听到邻桌的几位台湾人在小声议论:“瞧,肯定是大陆人。”听到如此评论,作为大陆人的我已羞得抬不起头来,对几个吵架的人恨其在丢尽自己脸面的同时,也给大陆人脸上抹了黑。
面子同尊严虽有程度的差异,但亦相似相近,不爱面子之人,不可能懂得尊严,不可能做到自重、自爱、自尊,上述那几个人就是如此。
尊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屠格涅夫有句名言: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可见,珍惜自己的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是搞好工作、不断进取的原动力。一个爱面子的人一定会把尊严看得很重很重,他们信奉脸面值千金,为了面子、也是为了尊严会无限珍爱自己的声誉,认真检点自己的行为。只有大多数国人重视了自己的脸面,有了强烈的尊严意识,才能使素质品行、道德风尚、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转化。
爱面子,有时也表现为一种气节或骨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有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了祖国和民族的面子和尊严,不屈不饶,视死如归,成就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世佳话,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这样的爱面子能不提倡和尊崇吗?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应当讲脸面、重尊严的。在外强欺凌下苟活的民族连生存权、话语权都没有,谈何脸面,有何尊严?但有强烈自尊心的中华民族一直为民族的尊严自强不息、前仆后继、抛头颅洒鲜血、顽强地同敌人斗争,最终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我们更需要民族尊严的面子,需要为国争光的面子,需要大义凛然的面子,当然也需要有更多有气节有骨气的国人。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兴旺发达,才能长盛不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