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谓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
具足“慈悲喜舍”。“舍”是放下,彻底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得欢喜心,法喜充满,你真正能够喜爱一切众生。这种喜爱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在三善道行善修善,你喜欢他,他作恶堕落在地狱、饿鬼,你还是喜欢他,并没有丝毫的分别心。为什么?同一个法性。十法界众生同一个法性,法性是清净无染,法性是圆满具足的,所以生佛平等,法喜从这儿生的。一个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些道理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个人就是菩萨,他的念头转变过来,他的行为也转变过来。“慈”是与乐,“悲”是拔苦,看到一切在受苦难的众生,他有怜悯心,念念希望帮助他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帮助?用教学;诸位要晓得,只有教学是最好的手段。一切诸佛在教化众生,这是一个教育的工作,佛菩萨是一切世间一个义务教学的工作者,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众生对佛菩萨的恭敬,那是出于他们感恩之心,佛菩萨决定没有一念,希求众生对他恭敬供养,没有这个念头,如果还有这个念头,那他也是凡人,他也在迷痴,他并没有觉悟。觉悟的人不可能有一念,他永远保持在无念的状态之下,无念才是正念,无念才是正觉,有念就是痴迷。所以第二个叫梵行。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起,佛法常说“佛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把这两句话的深义说出来了。慈悲是无条件的、无边际深广的爱心,这个爱心是包括了虚空法界,这是真正的大爱,我们要好好的培养,要有这个心量。在现在说超越一切族群、超越一切宗教,包括无量无边的族群,现在所谓是各种不同的多元文化,它是一个整体,佛家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两句话不是夸大,这两句话是我们自性,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来是这个样子,一切众生的心性也是这个样子,这叫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实相本来是这样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