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悉檀: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这四个原则,此地叫做“四悉檀”。檀是布施,檀那是布施;悉是普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名词在翻译里面叫梵华合译,悉是华文,檀那是印度话、是梵文,梵华合译,意思就是遍施。我们常赞叹观世音菩萨“遍施甘露”,也就是这个意思。这四个原则,我们要紧紧的守住,依教奉行。为什么?建立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的关系。佛为什么能够得一切大众的爱戴?我们为什么处处叫人家嫌弃、叫人家讨厌?你要学会这四个原则,你就会跟佛菩萨一样,受到所有一切众生的爱戴,这是我们应该学的。
……
“用四悉檀赴缘,随机说教”,这就是我常劝导诸位同修,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跟别人往来,这学佛了。佛用的态度是四悉、四摄,我们学会四悉、四摄法,你跟所有一切众生交往就无往而不利,你就会得到群众的欢迎,会得到大众的爱戴,无论你搞什么事情都成功,你的人缘好,得人缘。四悉里面第一个“世界悉檀”,什么叫世界悉檀?我想你们大家都晓得,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世是讲时间,界是讲空间,用时空就包括一切众生。不但现前的众生,我们要令他生欢喜心,过去、未来亦复如是。三世十方一切众生,我们跟他接触,头一桩事情,要教人生欢喜心,这是菩萨。当他不欢喜的时候,不欢喜我们退避,我们现在不接触。他听到也欢喜,你看那个人怕我,我不喜欢他,他就回避。到以后慢慢明白,这是他尊敬我,他怕我生烦恼,他让我欢喜。他明白之后,他就要来找你,你不要找他,他来找你,他来向你忏悔。转变物心,这是头一条。
第二“为人悉檀”。悉檀,悉是普遍,这个名词是华梵合译;檀是梵文,悉是中国字,悉是普遍、平等,檀是檀那、布施。头一个布施欢喜,决定不能叫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一定要令一切众生因我而生欢喜,这是佛菩萨所做的。第二个要普遍布施的,“为人”,我常常讲念念为众生,不要为自己,要为众生想,要为众生得福,要为众生得利益。想他们,别想自己,想自己就错了,想别人就对了。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这个想法,决定没有哪一个佛菩萨想自己,这是佛与众生不一样的地方。众生想别人,还附带着自己,没有把自己忘掉;诸佛菩萨想众生,众生就是自己,没有附带的,所以那叫觉悟。想别人,还附带自己,虽然觉悟了,没有觉悟得透彻,觉里头还带一分迷,不干不净,所以不能成大觉,道理在此地。念念要为别人着想,念念要为苦难的众生着想,至少你不能透彻其中的道理、事实真相,也应当想到因缘果报。众生现在受苦,果报现前,这个果报是什么因?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缘,你要想到,然后再想到如何帮助他解决,拿出对治的方法。
所以四悉檀第三个是“对治”。你有对治的方法,你把这个方法布施给他,一定有善巧方便,要观机,他能不能接受?喜不喜欢接受?譬如一个病人,菩萨是个医生,这一看知道你病在什么地方,他有方法对治。可是病人对于医生要有信心,如果这个病人对你没信心,不肯接受,接受了信心不具足,服他的药没用,不产生效果。你对医生有信心,有十分的信心,你吃他的药就有十分的效果,这里头的道理也很深。菩萨了解众生的根性,知道众生无始劫以来,他所造的种种业缘,因此能够对症下药;为他说法,他听了之后就能开悟,就能证果。这是我们在佛经上常常看到,世尊讲经说法,听众当中还没听完,听了一半,他就开悟,就证果,我们看到很多。为什么会有这现象?能观机,说的法契机,触动他的悟门,拔除他的茅塞,茅塞顿开,这叫对治。这条不容易,如果自己不是过来人,对治很难做到。自己悟得愈深,悟得愈彻底,对治的效果就愈明显、愈殊胜。
第四“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悉檀讲的是什么?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帮助他念佛往生作佛,这才是第一义。不能够往生;换句话说,决定不能离开六道,不能离开六道就有很大的麻烦。这一生他接受你的教诲,能够转恶为善,不能破迷开悟,来生生善道。生善道之后,这一享福,还能不能保持断恶修善?很难讲了。今天我们看到世间大富大贵之人,都是前生断恶修善,他得的果报,现在一享福,一享福就享胡涂了,就迷了。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有福不享,为什么?保持高度的警觉,福一享决定迷惑颠倒,马上就退转,马上就堕落。诸位冷眼观察这个世间,你就看得很清楚,你看大富大贵人家哪个不造业?前生修积多大的善根福德,感得这个果报,多可惜!果报的时间不长,人的寿命不长,你享福的时间不长;享完了,三途去了。佛法里面讲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堕落。享福就不知道再修福,所以福不可以享,这是真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