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界千如,此境即空即假即中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此境即空即假即中。】
所谓的观,就是现代人所讲的看法、想法,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看法,在哲学里面称之为人生观、宇宙观。你的看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事实真相?如果你所看的确实是事实真相,你观念是正确的,佛家讲“正知正见”。如果你的看法、想法,跟事实真相是相违背,在佛法里面叫“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是你看错了、你想错了。事实是什么?事实是一念自性。这个地方的一念,诸位要晓得,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真如。二念就迷了,二念就变成阿赖耶识。诸位要晓得,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佛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诸佛菩萨永远保持一念,凡夫一念才起来,立刻就堕到二念,所谓的是三心二意,落在三心二意里头。三心是什么?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就是指末那、意识,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落得太快了!
一切众生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都是一念,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佛成佛,为什么说大地众生同成佛道,就是这个道理。哪一个人,我们以人来做比喻,六根接触六尘第一念不是真心?第一念跟诸佛如来的正知正见,没有丝毫差别。可惜的就是第一念才起来,立刻就变成第二念,错就错在这里,这个速度太快了,几乎跟第一念同时起来,落到第二念。第二念是什么?分别、执着、妄想;第一念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能够保持一念,这个人就是佛,就是法身大士;保不住,立刻堕落在二念里面,堕落在三心二意里面,这个人就叫凡夫;凡圣的差别在此地。一念住一真法界,三心二意住十法界,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懂得。
“一念具足三千性相”,三千性相怎么讲法?这是《法华经》上讲十法界、讲十如是,这个在此地不必多说。十法界每一界都具足十如是,而且每一个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每一个法界有十如是,所以叫“百界千如”。再从时间上说,过去、现在、未来,讲千如,过去一千,现在一千,未来一千。“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两句话代表什么?代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事万物,把这些道理、现相、作用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一样也没有漏掉,这是性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也是这两句的意思,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大家好懂。
这个境界,“即空、即假、即中”。从体上讲是空的,《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得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大家知道三心不可得。这是说能现不可得,所现的是现相,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是假。《金刚经》末后偈颂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就是假,相是假的,性是空的。相是假的,你要认识清楚。晓得性是空的,性不可得,晓得相是假的,相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下来,妄想分别执着再不会生起了。为什么会有妄想分别执着?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我真能得到,以为这些相真正是为我所得,这是绝大错误的看法想法,你能得到什么?
中观是什么?中观是讲作用,虽然相是假的,但是并不是没有相,有相就有作用。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他用中。这个中,就是佛家讲的中道,中道才是第一义。儒家也懂得,佛法没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中国古圣先贤也知道用中。什么是中?给诸位说,平等是中,稍稍有一点偏差,有轻重之分就不中,像一个天平一样,稍稍有点偏就不中。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那就是中道,一丝毫偏差都没有。诸位能体会得到吗?真诚是中道,清净平等觉是中道,诸位想想看,古人所谓是“不诚无物”,不诚就有偏差,不清净一定有偏差,不平等一定有偏差,偏差就不是中道。怎样用中?我们能够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用中。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给诸位说就是一念,一念是用中。所以这十个字五句是一桩事情,你要把这五个分开,你就不是用中,你就不是一念。
这个地方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念,尽虚空、遍法界是用中。为什么你要用中?道理就是在体是空的,相是假的,就是这么个道理。今天众生,包括我们自己,为什么会胡思乱想?为什么会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么坚固?妄想执着不能舍弃,还要这样坚固下去,在佛法里无论修什么样的大功德,实际上都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什么才叫功德?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所修的一切福都变成功德。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功德就没有分,这是跟大家讲真话。一般人都是修福,哪里有功?什么时候分别执着少了,心地清净了,那叫功德。如果还是杂念纷飞,妄想不断,你想想你的功在哪里?
我们讲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持戒有功,禅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你持戒不能得定,你修定不能开慧,那都不是功德。不是功德变成什么?变成福德。持戒得人天福报,修定得色界、无色界的果报,都变成福德边事,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三界,福德不行。六祖在《坛经》里面说“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指什么?生死大事,修福不能救。何况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我们今天连福都没有修,简直就是天天造罪业,妄想分别执着这么严重,所以连福德都没有。我们要认识清楚,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从早到晚干的是什么?我们将来的前途果报在哪里?自己冷静去思惟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需要人告诉你吗?还需要向人请教吗?
真正觉悟的人就老实了,什么叫老实?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处事待人接物不再分别、不再执着,不再想,也不再说,他的心定了,这是功德。心定了的人就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恒顺、随喜里面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成就自己不污染。恒顺众生,这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叫恒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是在内心里头讲,事上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着。要知道这个时候,分别即是无分别,执着即是无执着,因为分别执着是顺众生的,不是自己的,自己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顺着众生的。这就是永嘉所讲的“分别亦非意”,他没有落在意识;换句话说,他分别执着是一念。我们分别执着是二念、三念,是从三心二意里面起分别执着,这个麻烦。人家是一念里面的分别执着,那是随顺众生,这个人是佛,这个人是菩萨。
这些道理,在这些大乘经里面,我们最近所讲的,共同学习的《华严经》、《无量寿经》跟《地藏菩萨本愿经》,都讲到很多。《华严》往后,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还要重复无数遍,说得深、说得广。佛菩萨无非是希望我们能够回头,能够觉悟,能够在这一生当中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清凉大师说的无障碍的境界,就是不思议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由此可知,所有一切障碍从哪里生出来?从妄想分别执着里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事事无碍。无碍就是大自在,大家《心经》都念得很熟,《般若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他为什么得大自在?就是他能“观不思议境”,他能永远保持一念,所以他得大自在,大自在是如来果地上的受用。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得大自在,圆教的佛果。上根人一闻彻悟,他就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立刻就转过来。这一转,跟诸佛如来、跟法身大士无二无别,这叫圆顿大法。
我们能不能转得过来?完全在自己。我们自己晓得,我们不是上根人,我们是中下根人。但是上根根性是可以培养的,培养的方法,就是一乘了义的大经不断的熏修。熏是理论上的熏习,纠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修是行持上的相应,以佛陀在经典上讲的一些方法境界努力去做,希望把它做到,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做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二也好;总而言之,一定要发心去做,天天去做,年年去做,锲而不舍。这个样子,不知不觉境界就转了,就提升自己。不从观念上做一个转变,从行持上做一个转变,那就难了,那就所谓是“可望而不可及”。这个关键,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能不能克服?凡夫长劫轮回,修行不能证果,什么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不能克服自己,没有克己的功夫,这失败了。
我们真正想做克己的功夫,从哪里下手?诸位自己好好去想想。从不打妄想做起,从不说话做起,决定有效果;多说一句话不如少说一句话,少说一句话不如不说话。佛家修行为什么讲求止语?你看念佛堂“止语”,禅堂“止语”,这是诸位常见的。讲堂虽然不挂止语牌子,也是以尽量不说话为妙。说话是发问,有疑一定要问,世尊当年讲经说法,大半都是解答学生的疑问,解答听众的疑问。除了发问,没有废话,除了研究讨论,也没有多话,这个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叫道心。我们凡夫难,难是对这个有意见,对那个也有意见,意见特别多,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是即空即假即中,不晓得事实真相,意见就一大堆,意见永远不能断。
诸佛如来在一起,千年、万年、无量劫,没有一句话好说,没话说。诸佛跟诸佛见面,禅宗里头有个形容词,“口挂墙壁”,没事了。凡夫跟凡夫意见,千年万世都扯不清,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用中,什么是中,你要搞清楚。如果你要把中跟两边对立起来,从两面多了个中,那个中还是边。空有是两边,中道跟空有两边对立又变成一边,不是中。中是一念,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是中,唯有上根人才会用中。如果说跟空有两边对立的中,我们都会用。我们用了还出毛病,为什么?误会了,那不是中,还是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