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不能断烦恼,抵不过烦恼习气,你不肯学法门,懈怠懒散,都是没有第一愿。真正发这个第一愿,你还敢不去做吗?我们自己早一天成就,众生就早一天离苦,早一天享福;我们自己迟一天成就,就是让一切众生多受一天罪。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可以懈怠、可以懒散、可以不干,为一切众生,你看芸芸众生这么苦,他们离苦得乐靠谁?靠发菩提心的这个人。这个人是他们真正的依靠,这个人是他们真正的救主,发菩提心就是发心要作救世主。救度一切世间的灾难,我们说得很多,唯有教学,其它的方法都没有办法达到。佛菩萨专心从事于教学的工作,做一个义务的社会教育家,生生世世无量劫中,从事社会教育工作,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这一句话含义很深,一切诸佛菩萨都作斯示现,为什么?如果一享受权利,很容易堕落。
佛在灭度之前,教诫后人“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一生,他做到了。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不是只是口头上说说教我们;他自己一生,一生没有过失,这就是持戒;一生过着最低水平的生活,以苦为师。从来没有想到把自己物质生活提高一层,希望大地一切众生生活过得幸福美满,自己过得去就行了,众生才肯听他的调教,才从内心里面佩服他、尊敬他、赞叹他,不能不向他学习。如果释迦牟尼佛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身上都挂满了珠宝,珠光宝气,谁还会跟他学?我们看到现在画的佛像、塑的佛像搞得满身璎珞,珠光宝气,那是我们对他尊敬,实际上他不是这样的。世尊一生是个苦行僧,那一种生活我们过不了,三衣一钵,天天去乞食,在这里头修清净平等觉,人家供养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
《安世高传记》里面,诸位晓得那个洞庭湖的龙王,是他前世的同学。那个同学,安世高讲,他在世的时候是出家人,“明经好施”。明经是教理通达,所以他有智慧;好施是喜欢布施,他修福,所以他作龙王。那个龙王很灵验,真是有人去拜他有求必应,他那个灵验是智慧;福报很大,周围一千里的人没有不去拜他的,好施。为什么会堕到龙王?就是托钵的时候,也不是天天如此,偶尔那么一次、两次,人家供养的饭不好吃,心里有一念难过:我是这么好的一个修行人,今天托这么个东西;就那个一念不自在,落到神道。他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会在形色上,心里头有一点不高兴,形色上没有,落在畜生道。那个龙王是蛇身,大蛇。你们想想看,我们跟他比一比,他落在神道,我们落在哪一道?我们不高兴就发脾气了,人家不高兴不露声色,落在这一道。所以自己好好想想,我们的前途如何?
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做好样子,我们到底是怎么个学法?天天讲学佛,甚至于出家了│天人师,哪个人见到你不喊你一声法师?师是什么?师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喊你一个“师”,你就要想到这两句话。你不能做众生的表率,不能做社会大众的模范,这一句话喊到你,你心里头是什么滋味?有没有警觉?有没有忏悔?有没有认真修学?人家天天喊着我们法师,喊得我们心惊肉跳,唯恐名实不符,名实不符就要堕落,比不上洞庭湖的龙王。我们的德学不如他,他做一个湖的龙王,我们将来堕落到哪里去?念佛还想往生,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李炳老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我们就是那二、三人吗?你就有把握吗?要真修,要真干!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头一再的呼吁,要我们要“真干”!
所以断烦恼为谁?为一切苦难众生,为自己无量劫来在轮回里受这个屈辱,发一个狠心,断烦恼,不再搞六道轮回。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有德行、有学问、有智慧才能度众生,才能度自己。我们今天干断烦恼、学法门这个事情都来不及,时间都不够用,还有什么时间去打妄想、去说闲话、去搞是非?那就是真正不想出离生死,真正不想脱离六道,还是希望搞六道轮回,还是希望堕三恶道,那不是这个意思吗?这事情不是表明在眼前吗?你往哪里去,看你的心行,不在你的口说。口说得再好,说得天花乱坠,无济于事,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我们怎能不警觉?
为什么一定要转凡成圣?要作佛?如果不作佛,不能够度尽众生。这个尽是讲什么?各种不同的族类。也就是说你是等觉菩萨,你可以度十地以下的,等觉你度不了。你是十地菩萨,你就不能度十地菩萨,你只能度三贤菩萨。你要想普度,一切众生都度,上包括等觉,下至阿鼻地狱众生,你一定要成佛道。为什么要努力修学圆成佛道?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实现你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才真正落实,不成佛不能落实。为这个事情才“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下化同时的,这是菩萨。不但大乘同时,小乘圣者也有根利的也同时,根钝的他是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大乘菩萨决定是同时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也就是帮助别人,自他不二,性相一如。在第一句说“依上妙境”,就是讲这桩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