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禅宗、相宗、密宗,到底有多难?
未知净土之所以, 便欲遍研大乘经论。或慕禅宗之玄妙, 或慕相宗之精微, 或慕密宗之神通。将仗佛力了生死之法, 视之若不济事者。禅宗, 纵能悟, 谁到业尽情空地位?相宗, 纵能记清名相, 谁能真破我法二执。密宗之神通, 及现身成佛, 亦实有其事, 然非尔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 欲即成佛, 而由兹着魔发狂者甚多。显荫, 既通台宗, 又得密宗真传, 已是灌顶大阿阇黎。凡所与灌顶之人, 通皆现身成佛。彼到死时, 咒也不会念, 佛也不会念。在彼平时, 心中, 语意中, 每以法身大士相拟。到了临终, 尚不如一字不识之老太婆, 老实念佛者, 为能安然念佛而逝之为愈也。(续编卷上·复闵宗经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原名永濂)(弘化社版苏出准印JSE-0001832号《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
须知佛法, 犹如大海, 谁能一蹋到底, 一口吸尽。但肯依信, 愿, 行之念佛法门, 决定可以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一得往生, 则已得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矣。此之一法, 乃如来普度一切若凡若圣之无上大法。若不专修此法, 而欲于若禅, 若教, 若密, 若律各种法门而了生死, 漫说现生不得了, 诚恐千生万劫尚难了。以此诸法门, 通须断尽烦恼, 方有了生死分。汝谓致书往来, 指明一切修行之正路, 文钞, 嘉言录岂非所指之路。但依之而修即已, 又何须用信重指耶。文钞等汝尚不依, 又何能用信重问重说, 反于最少言句中, 即肯依之也。汝果依文钞而修, 管保即生往生西方。若于此法之外, 欲得了生死之实益, 梦也梦不到。(续编·复李自初居士书)
净土法门以佛力, 法力, 自心本具之力, 三法契合, 故得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也。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 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 则即可得往生之益。非如禅宗, 密宗, 要常有善知识教导。否则, 或恐入于魔道, 则佛也难救矣。但依光所说而行, 决定不会有危险, 及不得实益之虑。(续编·复习怀辛居士书)
文钞, 嘉言录, 即是普为一切专修净土之总信。若泛学各宗, 则非当机之论。今人若不专修净土, 纵能深通经藏, 彻悟自心。生死到来, 还用不著。何以故,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 必须断尽烦恼惑业, 方有了生死分。但能通达经论, 悟明心性, 而烦惑未断, 依旧轮回。况未能深明经藏自心者乎。念佛了生死, 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 感佛垂慈接引, 故能带业往生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二)
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 无分晓。乃于一切境, 如镜照相。相来即现, 相去即无。汝所说者, 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话, 非防著魔之话。以汝躁妄心, 急欲得此境, 故反成障碍也。当此大劫, 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纷飞, 论说空话乎。密宗之危险, 殊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 让他人通通成佛去。祈慧察。(三编·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须知彼所参者非禅, 乃文字知见, 参到老, 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 其去了生死, 尚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 悟是悟, 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 即无生死可得, 此系门外汉, 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续编·复郑慧洪居士书)
今时不明教理, 即参禅宗者, 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 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 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 生大欢喜, 则丧心病狂, 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着, 弃舍幻妄, 卒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 忽达康庄矣。(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汝之眼高而无实。汝之心大而无用。看文钞, 听要解, 尚有此问。可知汝是一向向外驰求, 只知求博而不知守约。法华三昧, 非汝之所能修, 纵汝能修亦恐不能即生解脱。若肯信光言, 请将台教暂时置之高阁。专心研究净土。观汝心性, 久而久之, 恐有著魔发狂之事, 不可不防。否则任汝作大通家, 莫再来书, 来也不复。(三编·复道传大师书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