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如来一代所说诸法, 举其大宗, 其名有五。曰律, 曰教, 曰禅, 曰密, 曰净。此五宗者, 悉皆显示佛之身口意三业, 戒定慧三学, 与夫一切三昧万德。固无可轩轾抑扬, 拣择取捨者。然在学者修习, 当详审与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门深入, 较为省力。而此五宗, 无不以律为根本, 净为归宿。此在佛世已然, 况今末法时代乎。以净土法门, 彻上彻下, 三根普被, 凡圣同归。上之则等觉菩萨, 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罪人, 亦可预入其中。良由一切法门, 皆仗自力。非到业尽情空, 不能了生脱死。净土法门, 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 即可带业往生。二法相较, 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溯此法之缘起, 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 净土殊胜庄严, 行人修因证果, 故致人多忽之, 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 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 互相酬倡, 说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妙觉, 诸因果法。其预会者, 乃已破无明, 证法性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门虽说十信, 然以信位未破无明, 未证法性, 不能预会。况凡夫二乘乎哉。及至末会入法界品, 善财以十信后心, 受文殊教, 遍参知识。最初于德云比丘处, 闻念佛法门, 即证初住, 是为法身大士。自此遍参诸知识, 各有所证。末至普贤菩萨处, 蒙普贤开示, 及威神加被之力。所证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 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说偈, 称赞如来胜妙功德, 劝进善财, 及与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 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期圆满佛果。并不一说弥陀誓愿, 净土庄严, 往生因果。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 无庸复说。又华严一经, 初译于晋, 只六十卷。次译于唐则天朝, 八十卷。二译皆文来未尽, 于普贤说偈赞佛后未结而终。(从前无纸, 西域之经, 皆写于贝多树叶。以写之不易, 或有节略。又叶用绳穿, 或有散失。文未来尽, 由此之故。若今经书钉作一本, 则无此弊。)至德宗贞元十一年, 南天竺乌荼国王, 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全文。前三十九卷, 即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 而文义加详。第四十卷, 为晋唐二译所无者, 乃普贤称赞佛功德后, 劝进往生西方之文。当时清凉国师亦预译场, 八十卷经, 早已亲制疏钞流通矣。特为此一卷经, 制别行疏。圭峰造钞, 为之弘阐。又为此四十卷全经制疏。以屡经沧桑, 致久佚失。近由东瀛复回中国, 故知此一卷经, 为华严一经之归宿。华藏世界海, 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 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 原自肇起华严。但以凡夫二乘, 不预此会, 莫由禀承。故于方等会上, 普为一切凡夫二乘, 及诸菩萨, 宣说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 阿弥陀经。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 净土殊胜庄严, 行人修因证果。俾一切具缚凡夫, 与断见思惑之二乘, 及破无明惑之法身大士, 同于现生出此五浊, 登彼九莲。以渐进修, 直至圆满菩提而后已。大矣哉, 念佛求生净土之法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上成佛道, 下化众生, 成始成终, 咸资乎此。虽欲赞扬, 穷劫莫尽。吾友逸人常诵此经, 欲为广印, 光劝一并同印净土五经。使人悉知此经回向往生之所以, 则若事若理, 若因若果, 一一明了, 绝无遗憾。彼以发愿在先, 故印万册。以后则专印净土五经。故为叙及此经与净土五经之缘起云。(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尧历仲春望日)(三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