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等经亦可研究,须以净土为主
楞严有何不可研究, 但须以净土为主, 则一切经皆发明净土利益经也。楞严开首征心如是难, 则知末世众生, 犹欲以研究了事者, 其为自误误人大矣。而况二十五圆通, 列势至于观音之前, 其主持净土也大矣。至于发明五阴魔境处, 破色受二阴之人, 尚有著魔之事, 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 佛力了生死之易, 能如是研究, 则其利大矣。凡研究时, 必须息心静虑, 凝神详阅, 则如入大宝洲, 必有所得。倘如赶路之只图快, 恨不得一下看完, 则不但经义莫得, 久之或反受病, 以致伤气吐血等也。善得益者, 无往而非益, 甘受损者, 无往而非损。楞严一经, 实为弘净土之妙经。然未知净土法门者, 每每因楞严而反藐视净土法门。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由己未具正眼, 故以己意会经意之所致也。楞严贯摄颇明了, 然释文最易明了者莫如指掌。但指掌大关节, 多有与文句不合处, 是在各人之善会耳。初须将净宗研究到无动惑处, 方可泛阅各经论。倘净宗未能了明, 一经泛阅经论, 难免随经教知识语言转, 反将净土置之度外。今人稍于经教有得, 即注重于研究。稍于宗意有所发明, 便注重于参究。其源总因不知自己是业力凡夫, 不能自证解脱耳。极深妙者, 即极平常者。譬如一句佛号, 本极平常。念至及极, 则百千法门, 无量妙义, 均可悉得。又如树木, 本极平常。而生根出芽, 成干成枝, 出叶开华结果, 实有不可思议之妙。故知看做平常者, 方能实有诸己也。若唯知其深妙, 则多分难以措之躬行, 只成深妙之说语矣。(三编·复周群铮居士书)
古语云, 卜以决疑, 不疑何卜。汝所问, 念佛为主, 阅教为助。随缘化人, 回向安养。何须更问可否。至于智静读诵楞严, 何须用禁。念佛诵经, 理无二致。但宜潜心持诵, 不宜唯以研究文义为事。如是则尚可以得佛意, 况文义乎。(三编·复林赞华居士书一)
初须将净宗研究到无动惑处, 方可泛阅各经论。倘净宗未能了明, 一经泛阅经论, 难免随经教知识语言转, 反将净土置之度外。今人稍于经教有得, 即注重于研究。稍于宗意有所发明, 便注重于参究。其源总因不知自己是业力凡夫, 不能自证解脱耳。(三编·复周群铮居士书)
汝且详阅净土经典, 及诸著述。及与法华楞严等大乘经。若一味研究, 或将净土法门, 反忽略视之。则所研求者, 非所倚仗。所倚仗者, 以不专研求, 或至反不能倚仗。则茫茫苦海, 何由而出。岂非求升反坠, 弄巧成拙乎。(三编·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法华经注, 流通有数种。其大义当以法华会义为首, 其消文则法华指掌最详。会义, 科注, 入疏, 三种皆宗文句。而蕅益大师发挥, 远胜余师。然欲得其实益, 尚须依光前次所说为主。(三编·复刘观善居士书二)
问:前年蒙慈示, 谓弟子年近半百, 不可研经, 只可死心念佛, 以祈往生, 以后即不作研究工夫。惟近披览大智度论, 紫柏集, 颇得开拓眼界, 警策身心之助。然于礼诵正课外, 可否乘暇取此类论著, 稍加阅览, 抑一概停阅为妙乎。 答: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 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 稍带翻阅经论, 亦非不可。但以主行, 作稍带, 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紫柏集, 虽警策, 乃注重于参究。何不于净土十要中用心乎。将谓十要, 不如紫柏集之益人深乎。(三编·题词答问·念佛居士即周孟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