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楷书序
实际理地, 不立一尘, 凡圣生佛, 均难称谓。修持门中, 须备众德, 一法若缺, 莫证法身。我释迦牟尼世尊, 尘点劫前, 早成正觉, 为度众生, 示生世间。隐其圣德, 示同未悟, 为物作则, 出家修道。迨其一睹明星, 豁然大悟。叹曰, 奇哉, 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 但以妄想执著, 而不证得。若离妄想, 则一切智, 无师智, 自然智, 则得现前。于是华藏世界, 海会云集, 悉为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于菩提场, 及余六处, 说一真法界, 寂照圆融, 生佛不二, 空有莫名之理性。及由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觉, 以至妙觉佛果, 修因证果各阶级。是知理由事显, 事由理成, 理事圆融, 方合佛道。世有狂人, 专重理性, 不务事修, 上违佛教, 下负自心, 自误误人, 诚可怜悯。此经凡八十一卷, 三十九品。清凉国师分为信, 解, 行, 证四分。又以信分六品经, 名为所信因果周。解分三十一品经, 分为二周, 以前二十九品为差别因果周, 以后二品为平等因果周。三, 行分一品经, 为成行因果周。四, 证分一品经, 为证入因果周。周者, 事理周备, 无所欠缺之谓也。全经大纲, 揭示殆尽, 依此修持, 直达堂奥。前之八会, 绝无凡夫二乘, 虽有天龙八部, 皆是大权示现, 实非业系凡夫。后之一会, 虽有声闻舍利弗等, 已证圣果。纵然在会, 不见如来胜妙法身, 不闻一乘圆顿妙理, 但见如来应化之身, 及闻生灭四谛之法而已。所谓一身示相, 胜劣殊观。一音说法, 偏圆异闻。及文殊往福城大塔庙前, 善财亲近文殊, 已证十信满心。承文殊教, 南参五十三位诸善知识。首参德云, 即证初住, 以后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所, 普贤以威神加被, 俾善财所证, 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 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为彼称赞如来胜妙功德, 劝进善财, 及华藏海众, 同以十大愿王功德, 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以期圆满佛果。此经备明一生成佛之因果, 而以求生西方为结归。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 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上成佛道, 下化众生, 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世有行人, 藐视因果, 及与净土者, 皆由不知因果净土, 为成佛之根本, 而只以愚夫愚妇当之, 以致自失善利也。曹崧乔居士, 笃信佛乘, 秉己立立人, 自利利他之心, 行周急济贫, 赈灾救苦之事。十余年兢兢业业, 力办善举, 所费不赀。最初所拟十事, 尚有二事, 未能举行。以募款维艰, 故发心书华严全部, 以期大慈善家, 请而受持读诵, 不惜巨资, 以成就二善举, 则书者受者, 均为财法两施。彼贫苦得受帡幪, 并生感激, 称念佛号, 或于现生, 或于将来, 往生西方, 皆由书经诵经而为发起。其为功德, 曷能名焉。行愿品云,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 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 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 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 诸佛如来, 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 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 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 成等正觉。是知乾父坤母, 民胞物与, 一视同仁, 分所应尔。光愧无财力, 又无道德, 感彼为贫民之诚, 略摅此经大意, 以期见者闻者, 于济贫, 念佛二事, 各为兴起。庶不致以本具可以作佛之佛性, 长沦于三途六道之中, 枉罹苦荼, 而不得受用也。(续编·卷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