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袪除自卑感
深观缘起的人,就没有自卑感。缘起哲学告诉我们:如是因加如是缘,必有所成。如果我们努力充实自己,动机纯正,一旦机缘成熟,不怕不能发展抱负。中年不成,可待老,老年不成,可待来世。一个人的脑力,体力,学历,家世若与人差不多,固然比较不易自卑,万一差得多,就必须观察三世因缘果报之理,忏悔业障,今生加倍努力,改过迁善以积福,多闻多思以积慧,使福慧俱增,自可扭转劣势,有所成就。
况且差人一等的感觉原是比较得来,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就不是超越时空之外的,不同时间与不同的对象相比,结果便不相同,感觉也不样。一个人何必固执地与他人比,而不与他物比呢?若非与他人比不可,又何必固执地往上比,而不往下比呢?若非往上比不可,何必固执此时与他比,此地与他比,此方面与他比,而不以后再与他比,他处与他比,他方面与他比呢?
自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用缘起哲学想一想,自卑原也没有什么道理,既是无道理,所以不快乐便是不必要的。
一个人优越与卑劣常无一定的标准,就算有一定的标准,而世上比我差的人何其多,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又何必自卑呢?就算天下的人都比我强,但我若与蚂蚁比,与蛇蝎、鸟兽比,我又是何其幸运。
真心,妄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不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恐尚不够明白,现在再补充一下说明:钱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远还是钱,假使想开服装店,钱就会变成服装。用钱比真心,现在钱变成服装,是否真心也变成了妄心呢?这一点须特别注意。钱虽然变成服装,但服装仍有钱的价值。钱相虽灭,钱性仍存,把衣服卖了,不是又变成钱了吗?
钱是随著人们的思想变现的,众生也是跟著无明而起惑造业所成的。相是变了,但佛性未变,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恶,行一切善,还是可以成佛的。现在我所要修的,就是修这个念念生灭,攀缘执著的妄心。此心灭迹,生死自了。
再者或云:妄心虽然造业,不见得都是恶业。对,但不见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恶业当作污垢,那么善业就是肥皂,而肥皂确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服皂若不冲洗掉,还是不干净,为了求得真正的干净,还要把水擦干,擦水的布也须放下。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此理。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可执善,亦不可执恶之意。
破无因论的迷执
许多人说:‘人生的际遇都是偶然的。’所以‘在一次偶然机会里,我……’便成为一般人常用的口语了。所谓‘偶然’就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意思,‘某人无缘无故被车撞了’‘某人无缘无故突然大叫’‘他无缘无故对著我笑’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一件事情无缘无故,怎么会发生呢?说穿了,这是无因论的迷执。
许多年前有一本书,里面有一段说到:‘生命就像凋谢的花瓣一样,风起时,花瓣纷纷飘堕,有的堕到篱笆上,有的堕到草地上,有的堕在茅坑里,有的堕到水池里,际遇不同但有一点相同,便是花瓣的命运都被‘偶然’所决定,照这样说一切既然偶然,所以成功是侥幸,失败是不幸,努力与否,品德如何,和人的成败祸福,便没有太大的关连。某人当皇帝是因为他侥幸生于帝王之家;某人三餐不继,是因为他不幸生于贫穷之家;某人高中是运气好,某人落第是运气坏。当然百分之百的偶然论、无因论者是少有的,但一般人或多或少,总以为人生的种种,总有少分或多分属于偶然或无因。
缘起哲学的看法是宇宙万物都是缘起,非偶然而生,非无因而生。一个人的成败祸福与他今生的努力有关,更与他过去的‘业’有关。过去世未曾种善因的人,这一世很难遇到贵人相助。过去世不能成人之美,这一世必是阻碍重重。每一个人今生的父母、师长、兄弟、夫妇、朋友都与自己有密切的‘缘’存在。无缘是不能相聚的。‘缘’有善有恶,善缘使人和乐相处,恶缘则令人冲突别扭。佛教说一个人的福与慧,与今生的努力当然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前世修行。修福得福,修慧得慧,功不唐捐,分毫不爽。有人前生修福不修慧,故今生有福而无慧,所享受的只是一种痴福,虽身体健康,不愁吃穿,头脑却很笨。有人前生修慧不修福,故今生有慧而无福,尽管聪明绝顶,却穷苦潦倒所求不遂。有人前生修福又修慧,故今生有福有慧,身体好,相貌好,环境好,悟性敏锐,学业精进。
总之,偶然论或无因论者认为许多事情是偶然的,无因的,所以是防不胜防,无须负贪,努力也常徒劳无功。因此他们的生命是飘荡无依,妄念纷飞的。他们不敢把握现有的,因为随时会有不测之风云,他们不想劳心劳力,却常期盼有好运忽然降临。缘起论者却认为事情的发生,其原因或许难知,但不能说无因,既然事出有因,所以谨慎为要,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天下无徒劳之事。成功是众缘的配合,不只靠一己的努力,功不必尽归于己,失败虽与因缘有关,主要还是自己的福慧不足所致,须痛自勉励,不断修福修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