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固执
一个人要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间,要成圣贤,或自甘堕落也全然决于一心,因此,‘祸福无门,由人自召’一个人命运的改造,主要还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平时应该培养‘智慧’和正见,以及择善固执的意志,才不会见异思迁,而误入歧途。
学佛纲要
佛经卷帙浩繁,义理丰富,不易修学,但有一个纲领,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时的,但有轻重之分,在未花开见佛时,重在自行,见性以后,重在化他。
舍之要义
随便修一法,就是包括一切法,此乃一多无碍的境界。如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法,用一布施即可总持。
布施摄一切法门,唯有舍,智慧才能现前。经中处处开示,祖师也时常劝勉,有几人肯做?舍不是舍财一种,六种根本烦恼要舍,二十种烦恼要舍,最重要乃舍脾气,不要有个性,莫随俗见。
戒定慧之重要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中来的,心定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心好何必做善事?
我们时常听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的心好就够了,何必做什么善事?’‘我们只要心里不存恶念,不害人就够了,何必信什么因果?’这些话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然而细加推究,实在是似是而非,因为心中不存恶念,不去害人固然是很好,然而充其量,不过是消极,却不能行善积德,增加善业,因此过去(或前世)所造成的业障,自然也无法获得丝毫的消解,将来因缘一到,各种应受的果报,也就必须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于在生之时,从未行善,尸位素养,未能善尽应尽的职责,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结果也可能在无形之中造成了更多的罪恶,况且是不是真能做到‘我的心好就够了’也是问题,因此千万不应误解,应该向前再进一步‘行善积德,勤种善因’唯有如此,将来才能消灭业障,享受善报。
无生法忍
经云:‘众生无有生’是见众生与真如理体无二。无生法忍是初住菩萨破无明、见法身。忍是认可之意。忍亦作完解,有安住之意。初住菩萨地位不简单,是多生多劫修的。修净土的人当生即可带业往生,花开见佛悟无生,与初住菩萨地位相等,比阿罗汉高得太多了。修净土能得到这样的便宜,使人难以相信,所以阿弥陀经上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解行之看法
信解行三事不能说有无次序,说同时并进亦可,学人须先有信心,而后研究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实性,而后方能真实修行。但若行得不够,障深慧浅,即不能了解真实义,有解有行,信心才能坚固,三事互有牵连,并无先后次第之分,真实依教做到,谓之行,真实见到佛理,谓之解,真实了达三宝之益谓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证的意义在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