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世界,和合聚集众多因缘,故须观待因缘而生。如种子生出芽苗,一切干、茎、穗、果,前前依次生起后后。
缘起还有另一个侧面,便是自性空。“自性”的含义是:(一)无造作性,(二)不相待性,(三)自成性。依种种因缘而生起的宇宙万有不存在固定之相,随缘而生起种种幻相,也就是说,不变而随缘,生起诸法,随缘而不变,诸法本空。事物现象是处在迁流不居的运动变易过程之中,故不恒常。“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事物现象也处在相互关连的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之内,故无主宰。“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因而,这种过程和关系将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一)无作者义(二)有因生义(三)离有情义(四)依他起义(五)无动作义(六)性无常义,(七)刹那灭义(八)因果相续无间断义(九)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十)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十一)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宗教教义的。十一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再归纳起来,有缘起三性之说:(一)值遇性:值遇,意谓接触。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个理由。说明了一切事物,均由在自身的原因中,形成的缘起道理。值遇就是指因与果,在生灭活动与变化过程中的接触,而非指因与果的单纯接触。(二)观待性:表示一切现象无自性的第二个理由。指一切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在观待于自身之组成部分的情况下,才形成其特性的。即相互观待而生,观待无明,生起行等缘起,为观待而成之理。(三)依存性: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个理由。说明一切法,都是相互依赖的假有,是在各自存在之“假设处”之上虚设的一种假有现象。缘起是说明一切事物和现象具有相依相缘,而又本性空寂的二重性,缘起与性空不一不异。空只是否定那非常神秘而在事物和现象中根本不能存在的自性,非否定世间一般常识认为事物应有的特性、机能和作用,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等。对缘起不了解的人,一听到空字,即联想到虚无或断灭,如果我们了解了缘起,就可能认识空性。按照佛教大乘般若一系的解说,“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作为宇宙存在之终极状态,它涵盖一切,又在一切之外,作为心灵体验的最高境界,它超越于知识与语言之外。也不在感觉与意识之内。《四十华严经》卷三十八说这种境界“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来不去……本无言说,体性寂静,惟诸圣者自内所证”。因而,佛教所谓“不可思议”、“不可说”,一方面表明终极世界境界的体验与感悟,一方面也彰显了语言文字表达意义的限度。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和究竟实相;另一方面,由无自性的空,一切法才能依因缘而宛然现起,故云“因为缘起有,是故自性空;由于自性空,才能缘起有。”能理解空性的智慧为闻、思、修三慧之果,它能断除我执及我爱。依大乘性空义解释十二因缘乃是:凡夫见无明、行,乃至老死认为是实有,所以流转生死。其实此十二法,都不过如梦、如幻,似有实无,所以说“无无明”,乃至“无老死”。这是破十二因缘流转门。缘觉乘人,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得以生离生死,证得涅槃。今观此十二法似有实无,流转尚无,何用还灭。所以说“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心经》。这是破十二因缘还灭门。这样,既无凡夫之流转,亦无缘觉之还灭,既空生死,亦空涅槃,轮回涅槃不二。由是度诸苦卮,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