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好人与坏人

来源: 发表人: 2023-12-16 浏览量:6942
那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就谈到了做好人还是做坏人的问题,虽然说了很多,但依旧没有什么结果,原因大概是做好人和做坏人都不容易。做好人可能吃亏,也会受到伤害;做坏人也会受到社会舆论和自己良心的谴责。
    当我们想到做好人时,也许会想起来雷锋,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学雷锋,做好事”也成为一些“好人”的自谦之语。在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具体的情境下当然可能实现,但在整个生命的长河中,于逻辑是无法达到的。另外,从逻辑上讲,坏的反义词应该是“不坏”,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好人时,往往是用于表示他身上的一些可贵的品质,而多数人是无法永远保持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好人”作为“坏人”的反义词,只能是“中人”,或者说“不坏的人”。
    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由。自由首先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或者说“冲动”,既可能行善,也可能作恶;而善恶只有从他最终做出的选择中进行判断。因此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对于理性的自由人才能谈善恶。法律多数情况下不会惩处胁从犯,因为他的行为不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法律也不会惩处儿童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不是建立在理性选择的。所以,对一个人好坏的评价就应该建立在对他的自由和理性的承认基础上。
    那么什么是好人?好人就是能做坏事而不做。举个例子,很多大学生高中阶段很乖,刻苦学习,一到大学就沉迷于网络游戏、及时行乐,荒废学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原因就在于,高中阶段的生活看似循规蹈矩,实则逼不得已,家长、老师的压力,还有高考制度的鞭策,他们所做出的“善行”并非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做坏事的道路被堵死,只能做“好学生”。一旦进入大学的宽松环境,没有了外在的压力,就“自由”了,选择了“作恶”。
   上面举的例子说明,失去理性的自由是难以保障一个人选择做“好人”的。很多大学生高中阶段由于强烈的压力被迫作出的选择,并不是建立在对教育和人生的理性认识上,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任务,没有附着多少自己的自由意志。再比如,一个久居山村的农民和驰骋商场多年的商人,谁更讲信用呢?有人可能带着“无商不奸”的先入之见,认为农民肯定更讲信仰。其实不然,农民确实比较淳朴,而那种信用完全出自天然,而稍稍加以诱导可能就会变心,很多去大城市打工的农村小保姆开始很好,后来变得爱打扮、虚荣、爱撒谎,正是这个原因,因为她们以前不知道这些。相反,由于商人熟悉商业规则,形成了商业道德,深知诚信对于商业生命的利害关系,多数会讲信用。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农民的选择是“只知为善”,但不代表他们在有机会作恶的时候还会坚持;而商人则往往可以作恶而选择不做。
   商人为什么不作恶?主客观原因都有,主观的,利害的审慎权衡,道德与良心,情义等;客观的则多半是法律和制度的限制。主观原因取决于个人,往往是偶然的,情随事迁;而社会所要做的就是在制度设计上使其无法作恶,将制度融入个人的理性之中,成为行为理由的一部分,这就是实践理性。所以,一个良好的制度就是承认并尊重人的自由与理性,在此基础上,让人为善,即做好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