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历史的亲历者
李红旗很想见到这位339团的幸存者。
第一次,对方答应了。李红旗带着两个记者一起去,到了干休所大门口被警卫拦住。经过请示,有关部门拒绝让这位老人见记者。
第二次,李红旗又约见那位老人,被家属拒绝。再后来,每次见到媒体记者,李红旗都要央求他们帮助联系38军,希望能获得批准,但都没有成功。
李红旗对此很感慨,这个老人是历史的亲历者啊,他要是不说话,以后谁还记得那些死去的烈士?连他们的家人都已经几乎忘记他们了!
在找到第一个烈士家属后,有人找上门来,愿以每张2000元的高价,购买他手上剩余的4张烈属证。李红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尽管获利是他最初买烈属证的动因,但在这10年里,他深深明白:这每张纸片里,都寄托着一个英雄的灵魂。他们要回家。“生命是无价的,你说我能卖掉他们吗?”李红旗反问。
上周四,刚刚从江苏接受完电视采访回家的李红旗路过北京,又特意去见了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他抱怨说在老家见到一些压力。这次去江苏前,老家某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找他商量,让他说服电视台出路费带其一起去江苏,理由是自从李红旗开始寻找烈士家属以来,这位工作人员一直“全程跟踪”。
“他怎么全程跟踪了,我这么多次自费去北京、天津找烈属,他一次都没去过,也没采访过。”最后,李红旗还是一个人去了江苏。
他明显感到,现在在老家有些压力,一些干部很不喜欢他——尽管2008年他被评为“2008感动河北年度人物”提名奖。有乡亲私下批评他说,你出了名,那些干部们没从你这里得到一点好处,当然不喜欢你啦!
在寻找烈士家人的过程中,李红旗学会了上网。偶然地,他检索到一篇署名郭于华的文章。文章对这些烈属证流传到旧货市场感到心痛:“普通人的历史命运,难道就是在历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尽管不知道文章里写到的约翰肯尼迪是谁,但李红旗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只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他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和仅剩的那张烈属证收藏在一起。最后一位还没有回家的烈士叫陈武昌,广东省新会县人,1951年2月在584高地战斗中牺牲,23岁,家属陈王氏。
“陈王氏这个名字太模糊了,等于只有一个姓。而且烈士死的时候那么年轻,应该没有娶妻,这估计是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现在应该也过世了,看来这张烈属证很难送回去了。”李红旗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