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发的善举
偶发的善举,曲折地成为改变人生的最后希望。老人丝毫没有吝啬自己的褒奖。记者采访时,他们不停地强调,这么好的娃,就算北大、清华都应该录取他。“这样的品质应该得到弘扬,也应该受到政府褒奖。”其中一位这么说。
至此,李林松和他的父母,除了期待,已经没什么可做的了。而小文要做的还有很多。接下来的这个暑假,甚至之后很长时间,他可能得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
与李林松的父母不同,当小学校长的父亲,早早就替小文做好了打算。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进行“抗震救灾优秀学生”的评选中,父亲把他的“事迹”报了上去。
结果,小文当选。这个荣誉除了代表着某种认可,更代表着一种实在的利益:可以免试进入大学。
跟利益有关的事情,从来就不会那么简单。很快,关于小文当选的质疑不绝于耳。最强烈的疑问是,有些比小文事迹更突出的学生落选,而小文却当选,这叫人“想不通”。
想不通的人告上了教育局,而教育局的调查组也很快给出了调查结果。这是一个官方机构对待质疑的最好表现,而调查结果也符合人们对一场官方评选的一贯印象。
解释是,许多表现优秀的学生,因为材料“仅仅以表格的形式上交,叙述很简单”而落选。而小文的材料“写得很详细,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因此更加引人注意。
事实上,“爸爸学校里一位叔叔帮忙弄的”这份材料,除了“送牛奶”这些事情外,还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小文“浑身是伤,冒着飞石抢救小学生”等事迹。
最后,这份半真半假、绘声绘色的材料,为小文赢来了免试上大学的宝贵机会和数不清的指责。
据说,这个孩子私下曾承认,父亲这么做是“有点过”。不过,在父亲眼里,这件事“问心无愧”。
也许大人永远比孩子更明白这个道理:延续一生的品质和名声,远不如一所好大学更能影响人的将来。对很多人来说,他们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创造名声、锻造品质。但是,考大学往往只有一次,而这一次的成败,以后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更改。
地震已经过去,18岁的年纪也会过去。这两个不相识的孩子,从同一场灾难中走出来,又一同陷进另一场磨炼中。单纯的时代结束了,世俗的考量已经开始。
也许我们要很久以后才能想清楚,这场地震教给了我们多少东西。而我们还得多久才能想清楚,我们应该教给这些孩子的,究竟是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