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难忘恩师:唐令镇

来源:<a title="" href="#">WANGHONGQUAN516</a></span> 发表人: 2023-12-24 浏览量:1805

 

唐先生是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第一印象,就让人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刺激:右手握着一根长长的烟杆,左手背在身后,踱上讲台后,一边抽烟(而且抽的是叶子烟),一边扫视着我们这些学生,那神情好像在说:从现在开始,该我来收拾你们了!

难忘恩师:唐令镇  - 老表 - 老表的博客


下课后,同学们议论开了:有说古怪的,有说老古董的,有说很凶的······

有同学问我的感觉,我开玩笑的说:“就像旧时私塾学堂的老学究,老夫子”。

从此,我们一些同学,背地里,都习惯地称唐老师为“老夫子”。

老夫子是有脾气的。

他的课,是不允许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的。如果有人讲话,他立即会对那人说:“想讲哈?上来嘛!”

教室立刻就安静了。

记得初中时,语文课,是我们讨厌的课之一,甚至比英语课还烦,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政治课。每节语文课,便各自在下面搞自己的小动作,老师也不管,熟视无睹了。

现在,进入高中,换成新的老师——老夫子,来给我们上语文课,还真有些不适应。

同学们不准讲话,或者说不敢讲话,只能静静的坐着,听着听着,也不知是听不进呢,还是听进去了觉得很舒服,渐渐地,打瞌睡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干脆就伏在桌上——睡着了。

突然,只听“嘣”地一声巨响,所有的人,都齐刷刷地抬起了头。

原来是,老夫子用他的长长的烟杆的前端——一个铜制的烟斗,猛地敲打了一下讲桌而发出的巨大响声。

紧接着,一声霹雳似的声音,劈头盖脑的砸向我们:“你们面前的是课桌,不是杀猪匠的案板!脑壳放在上面干什么?是猪脑壳吗?等着挨宰吗?!”

老夫子的威严,我们这些学生都敬畏。没什么事,最好离他远点。这是我们很多同学的一致看法。

有一天,他站在讲台上,对我们说:“先给大家念封信。”

“ 这是一个女知青从边远山区写回家的信:‘亲爱的爸爸,自从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以来,我已经愈混愈熟,晚上就和老大狼睡一个坑,现在我的肚子也越来越大了……’”

念完了,他面无表情地望着我们,我们也怔怔地看着他,忽然,大家一下子明白过来了,顿时哈哈大笑。

等笑声稍息后,他又说:“这当弟弟的,给当知青的姐姐,回信更绝,我念给大家听:

“‘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妈妈上吊了……’”

教室里满堂大笑。

待笑声止后,老夫子说:‘你们毕业后,很多人也要下乡,为了你们不发生上述笑话:(把老大娘写成“老大狼”,把炕写成“坑”,胆子大了写成“肚子大了”,把上调写成“上吊”);为了替你们负责;为了你们的家长;也为了国家,我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你们手头的语文课本,我不教了。’

一片哗然······

“一律自学”

一片茫然······

“你们自学,并不等于我当老师的,就做甩手掌柜。我会更忙。”

说完,他叫我上去,把讲桌上的一叠印刷品交给我,让我分发给同学们。

“大家听好了,这是我个人进行的改革,我今后要教的,就是我自选自印的这种印刷品。你们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可以不学我刻印的印刷品;甚至可以向校领导或更上级汇报反映我;但是,不能影响愿意学习的同学。所以,我上课,仍然要安静,不能影响他人。”

这段个人改革的话,我不知道同学们听后是什么感受,我简直是惊呆了!

须知那时是文革年代啊!真的是胆大妄为!完全可以上纲上线,定罪什么的······

老夫子发给我们的是什么哟——一篇古文,完全看不懂!

有的同学嘀咕说,这老头是不是疯了······

······

奇怪的是,我没有看见哪个同学公开反对。

还奇怪的是,也没听说哪个同学去悄悄的汇报和反映。

更奇怪的是,同学们居然接受了老夫子的改革:十分艰难地,痛苦不堪地,像小学生一样,一字一句地,跟着老夫子念古文。

这真是太荒唐了,甚至很滑稽,教室外,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全国人民都在破“四旧”,其中有两条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报纸上连篇累牍宣传的都是: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教室内的我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红卫兵们,却在跟着老夫子一丝不苟地,抑扬顿挫地读古文!

很多年来,我都没有想通这件事。

这哪里是奇怪!这分明是奇迹!这是文革年代,发生在我母校的奇迹!这是老夫子创造的奇迹!

他用他的良心和胆魄,为我们这批文化上先天不足,继之又营养不良的贫血的文革中的青年学生,补充一点血,补充一点蛋白质。

他为我们这些愚昧无知,稀里糊涂的井底之蛙,打开了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大门。

我们忽然惊奇的发现,大门里边,几千年下来,居然沉积了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的精神财富!

······

渐渐地,老夫子让我们认识了晋朝大孝子李密,当我读到他描述其九十六岁的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时,我的双眼已满含泪水。

跟着,老夫子又给我们介绍初唐四杰。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骆宾王,他那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其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豪言壮语,为世人传送,然而,我更喜欢的是他七岁时作的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充满童趣,浑然天成,真神童也!

当然,让我更加欣赏的,还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读了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才知道,原来毛主席形容我国和阿尔巴尼亚友好关系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引用的王勃的诗句;读了他的《腾王阁序》,忽然感觉串串珍珠般精美的语言挂在你的面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等等等,让你永远铭记于心。怎能不永远铭记呢?老夫子告诉我们,这都是王勃那个年轻人,二十七岁前的作品!天才啊!

······

从外形上看,老夫子是一个古板的人,严肃而又不苟言笑。但讲课一点不呆板。

他每教一篇古文,中间都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有些故事还很搞笑,他实际上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老夫子给我们讲的有趣的故事中,多为史书上记载的著名的人和事,他常常强调我们,一定要记住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时代背景,说来也怪,故事很容易就记住了,偏偏那时间地点容易忘记;奇怪的是,我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无论哪朝哪代,他好像没有不知道的事,在学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只要谈及历史上的事,他都能给你说出个准确的时间地点来,真是太神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的历史知识之渊博,甚至超过语文水平。他简直就是一部历史词典!

老夫子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他的文,而是他的人!

由于我父亲曾经被打为“右派”,个别极“左”的老师就喜欢拿我说事,动不动就敲打我,说我的出身不好,能够上高中,是用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种特殊指标,要我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不然的话,随时都可以开除我。

这种压力,长年累月的压在头上,让我喘不过气来,精神已经快到崩溃的边缘,退学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老夫子知道后,主动站出来给我解压,对我说:“别理那些人,各人读你的书,有事找我。”

正是因为老夫子,在我犹豫不决,进退两难之时,给我以鼓励,以精神的力量,我才冷静清醒下来,不再犹豫和胆怯,忍尤攘诟,读完高中。从那时起,老夫子侠肝义胆的形象,便永远的铭刻在我的心间。

我毕业后的第三年,一九七九年,老夫子调到四川外语学院任教,十年后,光荣退休。一九九七年,他倡议征集巴一中师生诗文,一年后,《巴县一中诗文选集》诞生,广受好评,许多校友要求再出续集。

于是,老夫子又四处奔波。

一九九九年七月的重庆,赤日炎炎,酷暑难当,老夫子为组稿,为审稿,忙忙碌碌,辛勤操劳,终因天热而致鼻衄,后经重医附一院检查,确诊为鼻腔癌。

他为了不耽误和影响《巴一中诗文续集》的尽快面世,他没有去他在日本的儿子那里治疗,(他的儿子,是日本京都大学医学博士)。

他继续留在国内,与病魔抗争着。顽强拼命的,夜以继日的:看稿,改稿,定稿!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终于病倒!

2000223347分,老夫子赍志以殁,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几月后,在何老师等人的继续努力下,《巴一中诗文续集》面世。

当我浏览了《巴县一中诗文选集》,《巴一中诗文续集》两本书后,老夫子的形象,在我眼里,更加高大。

书中写到:他曾努力帮助和争取一个学生,使其平安地完成高中学业,而这个学生的父亲,是个一字不识的在解放初受蒙蔽而参加过“土匪”的农民!

一个高材生,受文革的冲击,从北京打回老家农村,一日三餐都是喝“狗都追不上”的稀粥,有时连稀粥也喝不上,因为老夫子招待他及其小伙伴们吃了一大盆白米饭,这个后来成为重庆建筑大学副教授的人,在一篇充满深情的《一盆大米饭》的文章中,最后一句话说的是:“难报恩师一段情”。

文革时,物资匮乏,很多东西都凭票供应。老夫子一家五口人,规定每月供应150斤煤,为了帮助一个年轻人度过难关,他送了200斤煤给这个年轻人,并同年轻人一道去挑,来回十六里地,老夫子已经是年近50的人了。年轻人在《恩师难忘》一文中写道:“从不掉泪的我,哭了······”

······

2000年深秋的一天,老夫子的葬礼在歌乐山的公墓举行。

四面八方的老师,学生,同志,亲友,不约而同的,迎着凛冽的寒风,顶着如诉如泣的冷雨,伫立在老夫子的墓前,默默地,听他的一个学生低沉地吟诵,老师和学生们共同为他铭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

 
德彰千古,才溢八荒。少年好学,酷爱书香。青年俊杰,志在四方。关注社会,才显词章。结异国之情缘,得扶桑之贤良。惜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淡泊明志,宠辱皆忘。潜心苗圃,桃李芬芳。虽受浩劫之磨难,但烈士之心弥壮。赤诚依旧,晚年入党。胸襟博大,不计个人恩怨;高风亮节,实为品德高尚。时有扶危济困之绅士风范,常怀悲天悯人之菩萨心肠。博古通今,班马之史才;激浊杨清,师生之榜样。编《一中诗文》,功德无量;著《野味闲抄》,荡气回肠。
先生之英灵,歌乐同在;先生之美名,山高水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