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内涵的精华部分在于向已逝的亲人表达自己的思念与敬意,因为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后人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不仅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仪式,更是一种感恩的重要表现。然而,一些庸俗之风却在时下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清明节平添了几份污浊、些许无奈。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过怎样的清明呢?
年年堵车纸灰飞
清明节能否变脸
每年清明节,赵和平都要去甘德尔陵园祭奠父亲。4月4日一大早,甘德尔陵园的入口处虽然有几名交警不停地指挥疏导,但祭扫大军还是拥堵了整条道路。“每年都是这个样子,从来没有畅通过!”赵先生感叹道。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狭窄的上坡路面已是车连车、人挤人,许多车辆都停着坡道上,前面的挪动一下,后面的跟进一下……而在陵园内的停车区,各个车位已被占满,很难再有车停进去。“每年清明我都穿着工作服来上坟,不为别的,就是脏!这里到处是土,到处是灰。”赵先生无奈地说,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会有好心情祭奠逝去的先人?这种现象该改一改了。 记者注意到,在不少墓碑、坟头前,水果、点心满地都是,包装袋、废报纸以及乱飞的纸灰,使得墓区难见庄严与肃穆。本为追怀先人、激励后人的传统节日,却变成了生者的炫耀和沉重负担。
年逾古稀的刘先生祖籍山东,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现在上坟祭祖的种种现象表示了不满:“我小时候,清明节有很庄重的一整套仪式:至少提前3天沐浴、素食,清明当天由家族中的长辈或德高望重者组织祭祖,道道仪规虽然繁琐,但氛围十分庄严,现在这些很难看到了。”
市殡仪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认为,清明节的习俗能够在长久的社会进步和变迁中得以很好地保存,至今不衰,不能不说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中国人自古以来家族观念就比较强,祭祖、敬祖更是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另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祭拜来寻求祖先的庇佑,祈祷祖先能够保佑后代平安。这对于生存压力极大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寄托。这位负责人说,要改变传统陋习,首先要改变老百姓的旧思想和旧观念,提倡新型的丧葬方式,引导人们用鲜花代替冥币、纸扎等迷信用品,倡导具备时代特征的、文明的祭奠方式。
鲜花渐成祭奠主角
“厚养薄葬”应提倡
在今年的祭奠队伍中,手持鲜花祭奠的市民占了相当数量。在甘德尔陵园的售花处,许多未带祭祀用品的市民纷纷排队购买鲜花和塑料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到一个小时,30多束鲜花和200盆塑料菊花、塑料松树便销售一空。
年过花甲的王先生当天是带着儿子和孙子一起来祭奠故人的。记者看到,王先生的儿子和孙子手中分别拿着两盆塑料松树和一束鲜花。王先生对记者说:“祭奠故人就是为了表达尊敬和思念,每年给扫扫墓,献上一束鲜花完全可表达思念之情,没必要烧纸、放鞭炮。”
市民范女士说:“人们之所以厚葬故人完全是出于攀比之心。提倡‘厚养薄葬’,更符合了清明节的本来意义。”
“‘厚养薄葬’是全社会应该提倡的良好风尚,不必担心没面子。悼念死者在于心实意诚,而不在于奢侈浪费。若能将这份孝心用在老人生前的物质生活改善和精神赡养上,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安定的晚年,不是更有意义吗?”市民张先生也这么认为。
各地兴起“生态葬”
我市何不“黄河葬”
由于“生态葬”不仅可以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还节省了土地和殡葬开支。因此有专家断言:“未来‘生态葬’必定会取代传统厚葬,成为主流殡葬形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变,各种新兴的祭奠方式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发达城市备受追崇,如杭州自1989年以来已组织了14次较大规模的骨灰撒江活动。
在林业部门工作的刘先生认为,清明文化是一种亲情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情结。因此,如今的清明节,应将更多积极、乐观、向上的内容融于其中。他认为,我市坐落于母亲河畔,应该效仿其他城市,发起并倡导“黄河葬”,因为这不仅可以缓解土地压力,还可以改善环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