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风俗
羌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火葬是其传统葬俗,每个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坟场,用石砌围圈,往往有碑记载姓氏与开始设立坟场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岁以上正常病故,认为是寿终归天,要唱丧歌,举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遗嘱是否选择火葬的。凶死或传染病死者则必须火葬。婴儿死后装小木棺置于岩洞为岩葬。也有的死婴装棺放入河水中飘走称为水葬。
葬仪隆重的大葬
大葬最早是对民族、家族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举行的一种最高规格葬仪。近世以来,殷实之家都办“大葬”。大葬一般历时三至九天,先由“释比”做几天法事,最后一天,客人才参加。届时由一名有威望的“释比”,身披牛皮铠甲,右手执刀,左肩挎枪,枪头挂一牛舌,带头歌舞,歌词内容是赞颂祖先功绩;紧跟着八名“释士”,头戴面具,右手摇手皮鼓,左手摆铜铃;跟着还有八名较亲的家族成员,也都戴面具,敲羊皮鼓;后面一百人以至更多人右手持刀,左肩挎枪,枪缠彩色飘带,排成一字长蛇阵,边唱边舞。先到火坟场转三圈,将飘带撒于坟地敬献祖先。然后到坝子转圈歌舞,有时扮演对阵战斗。
羌族火葬习俗的由来
“ 远古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的智力不很发达,不可能产生‘灵魂’这种抽象的宗教意识,不可能对死后归宿这个问题发生兴趣,正如孟子所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并对自然界的存在产生了神秘的宗教意识,逐渐形成了‘灵魂不灭’的观念。人们的脑海里开始臆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不灭,在冥界仍和生前一样生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墓葬和丧葬礼俗。
羌族的“火坟”
羌族独特的“火坟”在汶川县的羌寨可见遗址,有的保存较完好。80年代以来,个别羌寨以宗族为单位维修的“火坟”已焕然一新。如雁门乡的索桥、通山、月里等寨,龙溪乡的阿尔、巴夺、垮坡等寨,绵池乡的和平、羌锋等寨。“ 火坟”的形状多为条形,而方形较少,上窄下宽,长约6-8公尺,宽4-6公尺,深约7-8公尺,内部用黄泥抹得相当平整。其边沿高出地面5-6寸,坑上架着能抬开的木屋,
羌族火葬的具体过程
“重死”是羌族的文化情结,在羌人看来“人有生错的,没有死错的”。死亡意味着人离开了现实世界进入了祖先居住的“鬼寨”,因此死亡也有“回老家”的意思,说羌人的死具有“视死如归”的意味也不过分。可见羌族对死亡有着客观的认识,对年老死亡并不恐惧,而是认识到“死”是任何人不可逃避的自然法则。羌族以年满六十岁后死为喜事,有“白喜事”之说。
羌族火葬共有三种葬法
流传于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的葬法:把死者打扮好后,用布包裹,架在寨中火坟场中固定的石堆上,用柴架着烧,骨灰不拾。流传于四川理县佳山寨的葬法:寨中火坟处筑有两堵约一米高的土墙,两墙间隔约一米,在土墙中间又筑有六堵六十公分高的小土墙,把两墙分隔开来,成格网状。把死者放在两墙之中,上、下置柴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