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陈火旺——快马加鞭未下鞍

人到中年,陈火旺在计算机科学事业上焕发的能量越来越大,生命之火越烧越旺,祖国和人民赋予他的使命也越来越重。 80年代,国防科委任命他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系兼计算机研究所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成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推选为副主任委员;并当选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信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1987年8月至1992年10月,他被中央军委任...

开国大将张云逸

《海南人民的儿子开国大将张云逸生平展》,2009年9月10日上午在省博物馆开展。人们怀着无比怀念和崇敬的心情,透过一批珍贵的图片和实物,追思这位海南文昌人的卓越功勋和优秀品格。   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省政协主席钟文,省委副书记于迅,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谭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毕志强、康耀红,省政协副主席张海国,省军区司令员黎仕林,南航部队副政委杨东升,武警海南总...

新四军名将—张云逸

张云逸(18921974)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师参谋长。1929年12月,与邓小平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军长、参谋长,1931年春任河西总指挥部参谋长,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193年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后任红军总司令部兼第1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和作战部部长。参...

张云逸将军轶事

我在解放军总政治部《星火燎原》编辑部工作期间,曾替已故张云逸大将代笔过几篇文章。1964年冬,为了进一步修订《百色起义与红七军》及《一次重大的失策》两篇文章,也为了搜集更多的素材,我随张老来到广西南宁,住在东郊的一座宾馆里。张老曾多次邀请当年的老战友来此聚会,并带我去各处拜访红七军老战士。因为和张老住在一起,闲谈的机会多,话题有时就不完全局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有时是在散步...

武德英风正气豪——张云逸大将纪念馆观后

陈淀国   居海南旅游东线第一站的文昌,历史久远,人杰地灵,三面环海,生态宜人,一向被誉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将军之乡、排球之乡和椰子之乡。天然资源,得天独厚,南国风光,特色浓烈,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胜名的景物、景观,就有二三十处。在小住琼海的工作间隙,我忙里偷闲,专程去拜访了著名军事家张云逸大将的故里。   天近六月,骄阳似火,但坐落在文昌市文城镇文建路51号的张云逸大将纪念馆,宛如苏州园...

张云逸在右江的活动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中共中央任命张云逸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右江活动这段历史,在张云逸从事革命斗争的一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   1929年6月,新桂系军阀在蒋桂战争中失败。广西左派军人俞作柏、李明瑞掌握了广西军政大权。他们要求与我党合作,党中央便利用这一机会,派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到广西。那年7月,张云逸通过社会关系,从广州到达南宁找俞作柏。经过党的...

陈秉聪-主要论著

1 陈秉聪,顾品锜.拖拉机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64. 2 陈秉聪.土壤车辆系统力学.北京:农业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3 陈秉聪.步行车辆理论及脚踝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4 陈秉聪.水田拖拉机行走机构的初步研究.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学报,1956(1,缺页). 5 陈秉聪.刚性轮在松软土壤上的滚动阻力.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学报,1958(1,缺页)....

陈秉聪-技术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的春天降临神州大地,科学试验的条件和手段不断得到改善,为陈秉聪大展宏图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机会。他也看到中国的松软土壤不仅有水田,还有沼泽、海涂、河滩、沙漠等等,这些地带不仅在农业发展上具有开垦的价值,而且大多数是中国蕴藏石油的宝地。然而,这些地带的车辆通过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地面车辆界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陈秉聪从自己多年的科研实践认识到,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靠常规的轮胎...

陈秉聪-主要贡献

他积极参加筹建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工业大学前身)和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现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的工作,为新中国汽车、拖拉机专业培育了几代专业技术人才。1949年6月,山东全境解放,他应聘到潍坊市华东高级工业学校任教。不久,又调去济南协助张协和同志筹建山东工学院。当时,十多年的战争刚结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学校只能供给他家的吃住和穿衣。在潍坊市时,住在老乡家里,每天教课之余还要挑水、劈柴,玉米和小米...

罗瑞卿大将的故事:志士暮年 壮心不已

1977年8月12日,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罗瑞卿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又在19日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军委秘书长。 对这位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一伙残酷迫害和百般折磨的共和国大将而言,这次任命其实该叫复出工作。早在1959年,罗瑞卿离开公安政法战线回到军队工作时,他担任的众多职务中就有军委秘书长一职。不过,那时的罗瑞卿只有53岁,虽说年过半百,精力却充沛得令人惊叹。据...

王雪苔: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

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参与创造现代针灸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由于鲁之俊等人的积极倡导,针灸疗法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中就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新生的中央政府对中医乃至针灸疗法都持有积极的扶持态度。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华北卫生学校迁至北京,王雪苔协助朱琏创建了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第一所有关中医的研究所针灸疗法实验所,这个实验所就是现在...

王雪苔:独具战略眼光

独具战略眼光,牢牢把握现代针灸学术发展方向 如果说上述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昭示着一些历史的必然,是时代选择了王雪苔。那么在针灸学术研究上,能够透彻了解学科特点,从而牢牢地把握住学科发展方向,则是王雪苔独特的战略家气质使然。 新中国诞生之初,我国与原苏联有着密切的科学技术合作关系。1955年春王雪苔曾召集有北京医院苏联内科首席专家瓦格拉力克教授和针灸所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会上...

王雪苔:学术上虚怀若谷

学术上虚怀若谷,兼收并扬,倡百花齐放 王雪苔对针灸发展潮流的把握,来源于其对针灸学术发展史研究的深厚功底。我国古代针灸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流派纷呈、各逞其技的学术史,今人更应该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承认各种有益于提高治疗水平的新生疗法。比如,对全息生物学与针灸理论的结合而诞生的各种微针系统,王雪苔认为中医古代就有用于诊病目的的面、舌、眼、耳、手等局部望诊、触诊方法,因而面针、舌针、眼针、耳针、...

王雪苔:不辞辛劳

不辞辛劳,为针灸在国际上广泛传播铺路架桥 自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以来,王雪苔又自觉地肩负起让国际社会正确地认识针灸医学的重任。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自然疗法的兴趣日益增长,但因认识与目的的不同,各国政府对待针灸的态度也大不相同,各国能够使用针灸疗法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各国针灸发展的态势也各自不一。既有已经立法,把针灸作为独立的卫生保健体系加以认真管理的,也有欲将...

怀念家兄王雪苔

怀念家兄王雪苔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在这里纪念家兄王雪苔逝世一周年,我作为他的弟弟非常感动,我代表王家的亲属表示由衷的感谢!(鞠躬) 长兄王雪苔逝世一周年了,一年来他的音容笑貌常浮现在眼前,魂回梦绕,无限哀思。 我家祖籍是辽宁义县,医巫闾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祖父、父亲也只是念过几年私塾,他们都是老实农民。但我父亲很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大哥很小就被送到...

任美锷-结缘地理

任先生与地理学结缘,是因为他中学时代的一本课外书《战后新世界》。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大学教授,曾经作为威尔逊总统的助手参加过巴黎和谈。 书中详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奥匈帝国的瓦解,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领土的变化。那些直观的图表,给少年任美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地理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对国家的决策起着如此大的作用。从此,任美锷的一生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理学。 建国后,担任南京大...

任美锷-应用实践

任先生十分重视交叉学科,1996年至1997年,他与严东生院士共同主持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咨询项目,将自然地理、海岸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相结合,开拓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路。尽管已是84岁高龄,但任老和其他专家一起,历时一年多,行程数万公里,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咨询报告》、《海港体系及其陆上交通网发展战略》等高屋建瓴的高质量报告。沿江省市的行政领导们...

任美锷-一生勤奋

在任老的书屋里,陈放着被水侵蚀而提前泛黄的几十本笔记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任先生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任先生的论文,每一篇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一直坚持现场观察,随时笔录,研究总结。1992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海平面变化考察,同行者都坐在辆中巴车上,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同车的人不少比他年纪小,都闲得忍不住在车上打起了瞌睡。而任老却全神贯注,一边观察,一边做笔记,...

贾兰坡-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 贾兰坡对第四纪地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旧石器的考古方面,成绩最为显著。20世纪5070年代,贾兰坡对中国旧石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尤以对山西旧石器的研究最为出色。贾兰坡在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贡献。贾兰坡也关注着脊椎动物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学术观点 1949年后,他又多次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对...

贾兰坡-科学事迹

学术贡献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贾兰坡院士参加、主持、指导了丁村河、西侯度、蓝田、峙峪、许家窑、萨拉乌苏、水洞沟和泥河湾等一系列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及古人类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先后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著作和文章,广泛涉猎人类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传统的源流、更新世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以及第四纪地质学等诸多领域。五十年...
  共13483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