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周予同先生

  2005年05月20日21:27 朱永嘉   历史系主任   我是1950年通过建国后第一次统一高考招生进入复旦大学的,被历史系录取为新同学,一晃50多年过去了。几个当年的老同学相聚时,话题仍然离不开当年教导过我们的老师们。在许多老师中第一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予同先生。他当时是历史系的系主任。我们都是经他同意或面试才进入历史系的。   我们入学那一年,周予同先生刚好50出头,矮矮的个子,穿上...

小白玉霜-艺术经历

  5岁随父逃荒到北京,被白玉霜收为养女。经李文祉启蒙,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14岁登台演戏,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她的代表剧目有《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等。小白玉霜的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富有独特风韵。   她是阳秋,玉海、新中华评剧团的创始人。新中国建立后,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

小白玉霜-艺术特色

  小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

深切怀念叶飞上将:1949年8月17日率三野十兵团解放福州!

 1949年8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动福州战役。京沪杭战役后,蒋介石集中18万余人退守福建及东南沿海岛屿 ,福州守军有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和李延年兵团6万余人。他们计划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将解放军阻于福州外围。   解放军三野第十兵团在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的指挥下,7月上旬进军福建,8月11日发起福州战役,以一 部直插敌右翼,断其陆上退路;另一部猛插其左翼,断其海上...

小白玉霜-名人轶事

  守业之道   小白玉霜认识到自己既要高擎白派的旗帜,又必须和白玉霜的唱腔有所区别。经过她自己认真细致的分析,发现了自己和白玉霜声音素质的异同,敢于肯定自己没有白玉霜嗓音宽亮,底气没有白玉霜足,但也不卑不亢,对于自身在膛音和发音厚实上挖掘潜力,发挥白玉霜咬字狠、字音准的长处,并使自己的演唱吐字清楚而又打远。但是她却不能像白玉霜那样放开喉咙唱,那会招致白玉霜吃戏醋。她必须悠着劲儿来,使暗劲,...

小白玉霜-代表剧目

  《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洪学智同志生平

洪学智新华社北京2006年11月27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洪学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洪学智同志,1...

李平心——以笔作剑的民主斗士

  李平心(1907-1966),原名循钺,又名圣悦,笔名李鼎声等,江西南昌人。早年在家乡求学,1925年2月赴南京补习自修。8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此后,在校内一些共产党人的影响和教育下,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的系统学习。   1927年1月,平心接受中共党组织的安排,肄业离校,赴浙江第六师范学校任社会学和哲学教员。同时与曹亮一起编辑出版《世界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讨论中国政治...

淡泊洪学智

(19132006)   洪学智将军,细挑个,小平头,身高一米八五,清癯无须,颀然如玉山屹立。 1955年,洪学智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42岁;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洪学智将军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75岁。开...

李平心——近代史研究:现实关切与历史意识的交融

  三十年代以后,平心在学术上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对近现代史所作的一系列开创性研究。   与二、三十年代史学界和大学历史系普遍热衷于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的讨论不同,平心的历史研究,一开始就把眼光投向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领域。1933年起,他先后在这方面发表了多部论著,系统阐述了对该时期中国历史演变及其总体趋势的熟悉。其中《中国近代史》出版于1933年,署名李鼎声,全书分十八章论述了自鸦片战争以迄19...

李平心——宁折不曲的史家风骨

  建国以后,平心一度出任《文汇报》特约主笔,不久辞去。1952年8月应聘任华东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从此专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华东师大历史系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1955年起,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心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和上海史学会副会长。   环境虽然改变,但平心身上那股勇于追求真理的热情,却依然不减当年。五十年代中期,当他发现学术界正滋长着一种教条主义的不良习气时,立即撰文指出:中国古...

儒将萧克:“寂寞沙场百战身”

他文韬武略,被瑞士传教士薄沙特称作一副极标准的军人仪表,很好的文化修养,有渊博的知识,被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称为军人学者。   他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加入叶挺铁军参加北伐,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暴动;红军时期率红六军团西征,为长征担当开路先锋;与贺龙红二军团会师后并肩作战,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长征中担任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中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兵围日寇占领下的北平;解放战争中曾...

周小舟在反右和“大跃进”中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周小舟曾经任毛泽东的秘书,1953年11月任湖南省委书记。 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在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指示时,注意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努力从实际出发决定工作方针。在左的指导思想占主流的情况下,对于左的错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了抵制,   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后,由于各方面开展反右倾保守,助长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急躁冒进情绪,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共湖南省委没...

坚持讲实话办实事——周小舟主政湖南

  周小舟 湖南湘潭人,1953年11月至1959年9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周小舟原名周怀求,1936年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后,因为毛泽东总是叫他小周,故改名为小舟   周小舟出任湖南省委书记之时,正好是中国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头一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头一年,湖南面临着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多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千头万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

杨朔-人生经历

  杨朔的父亲杨清泉是清末秀才。杨朔幼承家教,7岁入小学读书,四五年级时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倍受师生赞赏。1927年去哈尔滨,在太古洋行作练习生、办事员,业余攻读英语,并受业于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旧体诗。他清高狂放,纵情诗酒,常与三位好友聚而豪饮,赋诗抒怀,号称四酒徒。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了他的诗人梦,时常睡到半夜,忽然惊醒,耳边上轰隆轰隆响着敌...

杨朔-作品特点

  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

杨朔-评价

  杨朔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注:杨溯《东风第一枝?小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如见到盛开的茶花而联想祖国欣欣向荣面貌,以香山红叶寓示历经风霜、到老愈红的革命精神,将劳作的蜜蜂比喻只问贡献、不求报酬的劳动者等等。在杨朔写作的年月,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不具有独...

杨朔-主要作品

  建国前的作品有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望南山》、《北纬》、《红石山》,散文、报告《潼关之夜》、通讯《铁骑兵》、《北黑线》和小说《月黑夜》等。   建国后,杨朔的创作进入一了个新阶段。这时期的作品,有中篇小说《锦绣山河》、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等。这时期所写的通讯、报告,大都收在《鸭绿江南北》和《万古常青》中。他的《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夏门港的风浪》、《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友人忆青年杨朔在哈尔滨

  口述/方未艾 整理/方朔 2009年02月25日   著名现代作家杨朔,原名杨毓,1913年生于山东省蓬莱县。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陆续发表一些通讯、特写、小说和散文。抗美援朝期间,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是我国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还著有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1951)、《万古长青》(1954)。   杨朔是一位很有影响和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

周国平剖析心灵自传:郭世英让我看清方向

  哀思郭沫若之子   在《岁月与性情》这部20多万字的书中,周国平用了7万多字的篇幅描述了他和郭沫若儿子郭世英的交往,笔调看似冷静,却蕴藏着无声的哀思。   周国平似乎也一直在玩味他对郭世英的情感,他坦诚地告诉记者,这决不是一种同性之恋,或是对父亲崇拜的一种情感转移,他就像兄长一样,在我思想一片混沌之际,一下子让我看清了方向。在其17岁时,作为一个思想者,郭世英给他带来毕生的影响。周国平表示...
  共13474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