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蒋孝勇-人物介绍

蒋孝勇(1948年10月27日-1996年12月22日)出生于上海,自小深得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的疼爱。长大后入读军校,1964年,蒋孝勇考取了陆军军官学校预备学生班。蒋介石十分高兴,以为自己的孙子辈会出个将军。但是,事与愿违,在一次受训操作时,蒋孝勇把脚扭伤,先后动了两次手术,迫不得已,只好离队而去,插班进入台湾大学就读。1973年7月23日,蒋孝勇正在读大学三年级,与前台湾国道高速公路工程局局长...

奥图·纽拉特的生平

  奥图纽拉特在维也纳主修数学,并在柏林取得他的哲学博士,在1907年娶Anna Schapire 为妻,她于1911年因难产而死。后来他又娶了同为数学及哲学家的 Olga Hahn-Neurath为妻,也许因为她失明加上战争爆发,他们将儿子保罗?纽拉特(社会学家)送往位于维也纳他母亲家附近的育幼院,在9岁时才将他接回同住。   自从他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始编写economy in kin...

奥图·纽拉特的Isotype

Isotype 图像符号,是奥图于1925年发表经过系统化设计的图画文字. ISOTYPE(International System of Typographic Picture Education) 希望透过系统文的图像来取代文字,形成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其本质类似于现在流行于网络的MSN表情符号等,奥图曾试图用这种图画文字来取代沟通,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这种Isotype 的概念,后来在ICO...

人物简介

加藤繁是日本历史学家、东洋史学家、明治大正昭和时期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著名学者,文学博士,东京文献学派第二代领袖之一,被誉为日本近代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第一人。他于1880年9月3日出生在日本岛根县松江市奥谷町一个士族家庭,为旧松江藩士内田家的四男。他的长兄即为收集和研究歌川广重的作品而名高一时的实业家内田实。1岁时,加藤繁成为旧松江藩士加藤家的养子,年长后入读松江中学,在此读书因受到三宅雪岭的支那研究...

史学观及其方法

加藤繁博士推崇19世纪历史学派的史学思想。历史学派的相对主义、有机体思想、把握社会总体的观念、 实用国民经济学的主张以及对文化及心理要素的关注等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加藤繁有深刻影响。加藤繁博士的基本观点是彻底的历史主义和经验主义,即经数次的实地调查体验及对相关文献的广泛搜集而得到知识的归纳,再追溯到明末,抓住社会制度的变化,又将这种展望进行普遍史意义上的比较,联系单线发展说做出解释。加藤繁博士采...

田哨

田哨生于河北省北戴河,1936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政治部工作员,邢台县营头区委书记,冀西地委宣传科长,磁县、涉县县委宣传部长,南下干部队长,苏皖区党委党校教育委员,淮阴县委负责人、农会主任,淮海军区保安大队教导员,淮海区党委党校教育委员,泗沭县里仁区委书记,东海县委宣传部长,沈阳县委宣传部长,凤城县委宣传部长,辽阳市委宣传部长,营口市委宣传部长、代...

人物影响

  20世纪日本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从1913年加藤繁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研究开始的。后经过一个世纪的 开拓,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加藤繁毕生研究中国经济史,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加藤繁1906年写的毕业论文《中国上古到唐代的土地制度变迁》到他1946年去世为止,他研究中国经济史四十年,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概说》、《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经...

叶道友-个人资料

叶道友(19141961)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3师223团排长、副连长、副营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大队大队长、团长,新四军南进支队第2团营长,新四军第3师9旅26团营...

黄炎培-黄氏后代

  黄万里,黄炎培之子,我国著名水利学家。(19112001)   黄竞武,黄炎培之子,革命人士。清华大学毕业,去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获经济硕士学位。(19031949)   黄大能,黄炎培之子,中华职业教育社名誉副理事长,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1916 )   黄自,黄炎培堂兄黄洪培的儿子,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19041938)   黄方毅,黄炎培之子,美...

黄炎培-作品一二

天地示人真善美;   山河还我北南东。   (抗日战争期间自题春联 )   公朴为民主而死;   民主为公仆而生。   (黄炎培挽李公仆 )   聚以成仁,民之主也;   青天白日,人可杀乎。   挽李公仆、闻一多   大量容人,小心处事;   正身率物,屈己为群。   (自题 )   死生以之,为中...

少年时期

罗便臣在1824年12月19日生于家乡爱尔兰韦斯特米斯郡的罗士敏,具有盎格鲁-爱尔兰血统,在家中六名儿子中排行第二。罗便臣的父亲是海军上将夏乔士罗便臣(Admiral Hercules Robinson,1789年-1864年), 母亲则叫弗朗西斯伊莉莎伯   沃德(Frances Elizabeth Wood),同样祖籍罗士敏,是亨利威曼沃德(Henry Widman Wood)的独女...

黄炎培-书信往来

  从1949年开始,黄炎培亲笔给毛书信一百零几封。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年,有时候一个月要写两三封。有的信洋洋几千字,有的信则只有简短的问候。   毛亲笔给黄书函60余封。有的信吐露重要决策,有的则是寒暄问候;有的长达数百言,也有的短短百余字。信函往来中,有政见相同时的拥戴和好评,也有政见不同时的商榷;有一般的友情致意,也有发自内心的感慨与流露;有率直的批评,也有婉转的提示。如此等等,不一...

爱尔兰生涯

在内斯勋爵的协助下,罗便臣于1846年成功进入爱尔兰工务局工作。有见于当时正值爱尔兰大饥荒(1845年-1849年),凭借他在军队的经验,罗便臣很快就被委任为财务督察,负责监管基尔代尔郡、凯里郡和多尼戈尔郡的救济工作;未几,他又负责一些核数工作。罗便臣在饥荒期间表现出色,这使他在1852年,仅以28岁之龄,就获委任为墟市及市场首席专员,主理饥荒后的重建工作。在任专员任内,罗便臣走访各地,着力为爱...

我的父亲郑承镇

我的父亲郑承镇一生是平凡的,但又是伟大的。为了一句好人他坚持了23年的收养流浪儿之路。23年来他共收养400多名流浪儿。他倾其一生所有。如今收养之路已经划上句号。好人也在公众眼前消失。但愿我们能永远记住这样一位好人。

西印度时期

在1854年3月3日,罗便臣获擢升到西印度出任蒙特塞拉特主席(相当于总督),由此展开其长达约四十年的殖民地公职生涯。约一年后,他复于1855年获改调到邻近的圣克里斯托弗担任副督,同时兼领一个背风群岛高级总督的虚衔。在任副督期间,罗便臣因为为当地引入苦力,结果在1859年获英廷封为爵士。

黄炎培-教育功绩

■川沙小学堂   川沙办学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开始。1904年亡命归来后,先在上海南市城东女学和丽泽小学任教,后应爱国实业家杨锦春(斯盛)之聘办广明小学和广明师范讲习所。1905年与张骞等人组织江苏学务总会(江苏省教育会的初名),任常务调查干事。1906年得杨斯盛出资银12万两在浦东六里桥创办浦东中学和浦东小学。他认为要救中国,只有到处办学堂,教育为救国唯一方法。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在省教育司...

人物评价

  在长约四十年的殖民地生涯中,罗便臣曾先后在八个殖民地服务,并且在其中七个殖民地担任总督,当中他年仅三十五岁就成为香港总督,而后来在南非的第一段任期中,他亦曾先后获延任两次,可见英国政府一直对罗便臣十分重视,也对其功绩表示肯定。罗便臣在任各地总督时,都以效率高、人际关系良好、以及施政大刀阔斧而颇受称誉,而且亦得普遍民众支持。另外,有学者认为,罗便臣带领香港走进现代历史的一页,亦有学者认为他巩固了...

黄炎培-教育思想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1916年1月,他在《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一文中说: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盖考察者我也,非他也。我之所以考察,亦为我也,非为他也。以故足迹所至,苟有咫闻尺见,其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其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考察结果...

人物事迹

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成立了以他为首的3人委员会。1858年3月,巴夏礼向港督夏乔士乔治罗伯特罗便臣提出向广东当局租借尖沙咀的一片土地作为来华英军的驻地,起草租借文件,强迫两广总督签字,并迅速地办完了租借手续。后签订《北京条约》时,遂增加割让南九龙半岛条款。1860年随额尔金北上,因拒绝行跪礼而被清政府扣押,这是就巴夏礼事件。有不少学者认为,巴夏礼事件就是诱发火烧圆明园的直接原因。1862...

蒙时雍家书

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蒙时雍写信给在广西平南家乡的三位叔父的信,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论及此书时说,它扼要地叙述自清道光三十年庚戌二月,至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一八五○一八六二年)十多年间太平天国的历史。其中叙述起义闪后的事尤为重要。如到平在山朝见洪秀全,不准轻泄机关,花洲团营,十月初一日打大仗,迎接洪秀全归金田,以及从金田移营大湟江口、东乡等处,均为现存唯一的太平天国文献。其价值远在金田起义后太平军...
  共13473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