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陈其尤

陈其尤(18921970),别名定思、丽江, 广东海丰县东笏社人。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致公党领导人之一。 简介   1892年生于望族之家。1909年在广州博济医学堂读书,读书期间于1911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及后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和光复惠州诸战役。政府因他于革命有功,于1913年资送他赴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1916年学成回国,在北京政府财政部任职,1917年冬在陈...

黄琪翔-生平述要

  黄琪翔和夫人郭秀仪 黄琪翔童年在村塾就学。1910年,进其族叔黄钧选创办的梅县务本中学读书,后到广州进优级师范附中求学。从1912年起,黄琪翔先后在广东陆军小学、湖北第三陆军中学、保定入伍生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第六期学习,由于聪颖过人,成绩优异,为师友所期许。   1919年,黄琪翔于保定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北洋边防军第一师炮兵团第三营任排长。1920年调回保定军...

黄琪翔-大事年表

  1898年9月2日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14年,他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曾任该校分队长。   1922年,由于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他辞去保定军校职务,回到广东投奔革命,在东征、南征诸役中,屡建功勋。   1926年6月,国民政府为实现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主张,兴师北伐。黄琪翔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

广州起义前后的黄琪翔将军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它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乃至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场狂飙突起的革命风暴,不仅给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位北伐将领的一生,他就是黄琪翔先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7月29日,黄琪翔参加了汪精卫等主持的庐山分共会议,察觉到反动派即将逮捕和...

邓子恢纪念馆

  邓子恢纪念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中心小学内,系利用革命旧址白土桐冈书院设立的名人专题纪念馆。 1987年,利用东肖镇桐冈书院设立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邓子恢纪念馆,大厅正中安放着邓子恢塑像,分为8个展区,展出图片96幅、文物76件。   桐冈书院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北朝南,为一院二厢房土木构平房建筑,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1921年春,邓子恢、陈明、章独奇等在此举办进步读书会奇山...

邓子恢-人物故事

最重闽西情   邓子恢是新中国的农业专家,曾身居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他在农业问题上曾与毛泽东发生过矛盾,但两个人是生死与共的老战友,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闽西的革命岁月中就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战斗情谊。前不久,邓子恢的儿子邓淮生深情讲述了父亲和毛主席的一段交往,并称这一直是父亲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病中为毛泽东炖汤   邓子恢与毛泽东的初次见面颇费周折。1929年3月,一直在闽西闹革命的邓子恢闻...

邓子恢-生平纪实

1896年8月17日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今新罗区)东肖邓厝村。   1913年考入龙岩中学堂(现龙岩一中)就读,受到辛亥革命影响,接受了孙中山的救国思想。   1915年秋加入中华革命党,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7年3月,考取公费留日,到东京留学一年多时间,因贫病交加而辍学回国,后到江西省崇义县杰坝圩   堂兄开办的庆昌和店当店员。五四运动后,逐渐接受马...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特稿: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恽逸群

 光阴荏苒,三十年前,就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几天,我国新闻界前辈恽逸群同志,因罹患疾病,不幸逝世。恽逸群虽然没有亲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但就在动乱的特殊岁月里,在身处逆境的时刻,他第一个写出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战斗檄文,最早奋起揭批林彪、四人帮,首先开展与学术权威的争鸣批判,又率先提出征收累进制所得税等建议,纠正《辞海》谬误他还最早进行了新闻改革的试验,为报纸广告事...

恽逸群传略

恽逸群传略 恽逸群,著名新闻学家,原名钥勳,字长安,一九○五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上店寿山村。先世六代业医,其父毓思转入仕途,急公好义,闻名乡里。逸群五岁进私熟读书,八岁读完四书,九岁读五经自学《史记》、《二十二史约编》。十一岁时,他独自寄宿离家八里远的另一私熟就读。二年后,他先后两次与文社的数十名私熟先生会文(作文比赛)且总是第一个交卷,均名列第一。翌年,常州城里有名的三益文社举行会文,参与者是二...

奇才恽逸群的崎岖人生

1949年5月,伴随着解放军的隆隆炮声,手握笔杆的恽逸群又一次来到了上海。早在上海解放之前,党组织已确定《解放日报》作为新上海的第一家党报。解放大军尚未进入上海市区,以社长范长江、总编辑恽逸群为首的报社骨干便忙碌起来,从物色人才、拟定方针,到采编新闻、排校印刷,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报社同仁从上到下,每天的睡眠时间都很少。上海解放第二天,硝烟尚未散去,崭新的《解放日报》便立即出版...

常州名人恽逸群故居

恽逸群故居位于常州市十子街17号。 恽逸群(19051978)武进马杭上店寿山村人。早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修科。1925年五卅惨案后,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武进、宜兴、浙江萧山县委书记与浙江特委秘书长。1932年8月投身上海新闻界,先后任新声通讯社记者,《立报》、《生活报》、《译报》、《导报》编辑与主笔,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曾撰写全国报刊首篇声讨...

前有恽逸群

恽逸群,在1945年11月到1949 年5月近4年的时间内,他主持《新华日报》华中版、《大众日报》和《新民主报》工作,先后担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的编委,新华社华东分社的社长,新华社山东总分社副社长,济南分社社长,大众日报的副社长、总编辑,济南市委机关报《新民主报》的社长兼总编辑。 2005年是恽逸群同志100周年诞辰。许多老报人都知道,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也是中...

人物简介

其时适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有一部分人主张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历史上称这一部分人洋务派②,奕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何如璋早年喜欢学习桐城古文,后来感到学习古文不能满足于时世变化的需要,转而潜心时务,常往返天津、上海之间,与中外人士商谈,向各国传教士询问西方国情政务等。进入翰林院后,对外事愈发留心,知...

收回领事裁判权

  何如璋到日本时,正值台湾劫杀琉球渔民事件发生后不久。日本以这一事件为发端,冒称琉球系其属国,策划征伐台湾,清廷为求息事,赔以军费计白银50万两。日本执政者越发得逞,议废除居留华民旧规,取消横滨,神户和长崎的领事裁判权。何如璋到任后,援引国际公约,与日方反复交涉,终于达成协议,除在东京设公使馆外,在横滨、神户、长崎三城市设领事馆,并收回领事裁判权。此举使侨胞的生命财产得到合法保障,使侨胞备受歧视...

上奏处理琉球问题

琉球明初时起即是中国属国,此后,琉球王代代受封于中国,每年均向中国朝贡。日本自明治天皇亲政后,即阻止琉球向清廷纳贡,企图并吞琉球。何如璋对此采取积极态度,屡屡向清廷建议以斗争求得和平,及时阻止日本侵略扩张计划的实施。他在呈送清廷的奏折中说:日人志在灭球,以阻贡发端,臣与日本当局论理数月,彼一味恃蛮,置之不答,甚至发令琉球改县,其轻视我国无理已极,义难坐视,今乘其国势未定,兵力未足,急与争衡,犹尚...

上奏中外通商贸易问题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炮舰打开我国门户,西洋货汹涌而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亦欲步西方列强后尘,向我国市场大量倾销其东洋货。何如璋对此有深切了解,他向清廷上《奏陈务请力筹抵制疏》,指出当时中外通商存在的症结问题,竭力反对违背互利原则损害我国利益的不平等贸易:   查中外结约通商,其始不过五口,继增至十九口,而假借游历通商一语,因之内地亦复通商三十年中巧取横侵,愈推愈广,流弊日巨,受害滋...

深入考察日本国情

何如璋在出使期间,积极致力于考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所起的深刻变化,确认欲自强必须效法日本。他所撰写的《使东述略》,对日本三权分立制作了详细介绍,并热情鼓励他的助手黄遵宪撰写《日本国志》。这两部书在中国知识界曾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即从这些此书中得到不少启示。   清光绪八年,(1882)何如璋任满归国。次年,出任福建船政大臣。马江中法战争中国战败后,何如璋受到牵连,被贬戍张家口,在...

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江苏常熟支塘镇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大、浙大任教授。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王淦昌-主要荣誉

  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

王淦昌-重要经历

学生时代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常熟县枫塘湾。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中医,他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13岁的时候,母亲由于过度劳累,得了肺病,又故去了。只有外婆疼爱他,供他上学。   1920年,他随一位远房亲戚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他在小学的时候,对解趣味数学题着迷。在中学,他最感兴趣的课仍是数学。教数学的周培老师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鼓励学生自学,在课外组织开展数学自学...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