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施奠邦-一生

成就及荣誉   1982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3月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八届政协常委;中国科协第三、四、五届常委,第六届荣誉委员;第二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第三届顾问;卫生部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组织编写或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综合本分卷、《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韩乐学生平

韩乐学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尽管在十年动乱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和迫害,但仍然兢兢业业,为部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他在实际工作中亲力亲为,注重调查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掌握政策界限,在西北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遵循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解决和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大军区主持纪委工作中,不计个人得失,出以公心,甄别和纠正大量冤假错案,为在历年受此困扰的许多同志解除后顾之忧。...

韩乐学大事年表

1937年七七事变后韩乐学在当地组建磁县人民游击支队(解放军第五十六师前身)。时任中队指导员,组织抗击日伪皇协军对当地的骚扰。   1938年带领十多个人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毕业后分配到由贺龙领导的一二零师,历任班长、教育干事、一二零师党训队支部书记、三五八旅七一六团教育干事、股长、七一六团二营付教导员、教导员。   1947在陕西甘泉战斗中负伤,愈后调至三五八旅任宣传科长...

闲谈董竹君自传

news.dayoo.com 2005年03月28日 来源: 信息时报   陈艳冰(广州)   董竹君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是本旧书,1997年出版的,厚重达45万字。前段生病休息,正好一页一页读完。她的文字不算优美,比不上杨绛,也比不上章诒和。然而这本书很值得花时间。董竹君与二十世纪同龄,13岁就卖身到青楼做小歌女,15岁就嫁作都督夫人,政权更迭、战争饥荒、牢狱之苦她都经历过了,...

董竹君的出身

佣女是人间的贫穷者,富商则是社会上的富裕者。但是,女佣也能成为富商。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就是其中的一例--董竹君出身于娘姨家庭,在踏上社会之后,又得到照顾她的娘姨的照顾、帮助,终于逃出了虎口,使她能够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上做出一番事业。   出身娘姨家庭   董竹君的家庭十分贫穷。其父在上海拉黄包车。母亲姓李,江苏吴县娄门外太平桥镇人,也是贫农家庭出身。两人结婚后,李氏就去给富人家...

亲爱的丈夫——李琪:

我们阴阳两界已经整整四年了,你可曾知道这漫长的1463天我是怎样度过的吗? 在最初的日子里我几乎彻夜难眠,满脑子都是你在医院时的情景﹍﹍回忆起你在病痛时强忍着精神和肉体的伤痛与前来探望的亲朋好友谈笑风生、回忆起你流着眼泪向探望你的郭校长(我们学校的校长)说:对不起,我的病让xxx(我的名字)耽误学校的工作了﹍﹍想起这些我的心是多么的痛啊!你是一个从不愿求人、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你一生都为别人着想...

董竹君最后一次采访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作者)   1.语境:1997年,与世纪同龄的董竹君97岁,在其住所接受《读书时间》栏目的专访.主持人感佩她坎坷一生、屡经磨难却一直健朗如初.   董:我对事物的感觉是,一个人呀,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样的事情,大大小小都会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对付它。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   2.语境:同一次采访.最后一个问题:余生还有什么愿望...

胡如雷:怎样研究隋唐五代史

胡如雷,山西省定襄县人,生于1926年。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现任(1983年)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唐末农民战争》等书,以及《唐代牛李党争研究》、《关于隋末农民起义的若干问题》等论文。   由我写这个题目的一篇短文,自己感到很为难。好在这些年来自己走过一些弯路,这些教训至今记忆犹新,向青年同志们谈谈,也许略有裨补。   治隋唐五...

史学大师胡如雷

 日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举行了胡如雷史学思想座谈会,以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史学大家逝世十周年。胡如雷先生长期在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和河北省社科院历史所工作,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他主要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并专攻隋唐史,提倡史学工作者进行跨学科研究,他的专著《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唐末农民战争》、《李世民传》在全国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来自省社科院...

胡如雷研究历史的实践与启示

自有人类社会历史以来,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于社会之中,并不免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而研究这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存在状态、政治态度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特别是研究政治史,若不涉及各种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或集团,不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很难揭示历史真相的。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习称的阶级分析方法。其实,...

怀念钱人元先生

碰到同事问我, 钱先生的灵堂你可曾去拜谒? 我推说衣服不合适, 没有去成. 其实我想许多事情,可能并不需要这形式上的复繁. 如果有时间,写一点点东西,算是对这位前辈,导师和同事的纪念, 可能更能告慰他. 第一次对钱人元这个名字有深刻的印象,是在大学四年纪读高分子物理课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 当时的教材是一本小册子, 讲得不是很清楚, 我便到图书馆借书看. 从借到的书中,觉得其中一本高聚物结构与...

著名化学家钱人元先生逝世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原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化学家钱人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6日晨6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遵照钱人元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2月16日至17日,在化学所分子楼101会议室设立钱人元先生缅怀室。

钱人元-发表论文

在1982-1992年的10年间,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123篇,这几乎相当于他53年科学研究生涯中发表论文总数的60%。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聚合物科学的最前沿以及开拓有机固体电导这一崭新的领域上。通过大量研究论文报道了他新的重要发现和突破性成果。现在,75岁高龄的钱人元仍在继续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一切。

钱人元-工作态度

钱人元对待研究工作非常勤奋、严谨,不分寒冬酷暑,往往工作到深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使他损失了10年最宝贵的工作时间。在他重新恢复科研工作后,随即热情地投身工作中,不断开拓新领域。虽然他已年逾古稀。但工作上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钱人元-人物生平

家庭教育   钱人元,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的一个书香门第世家中,父亲钱育仁,字南铁,早年曾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还曾担任虞社(社员遍布全国的诗文社)社长,编辑出版诗文刊物。钱人元童年时期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立志勤奋学习,走振兴中华之路。 工厂学习   1931年,钱人元进入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该校有实验工厂供学生实习。通过学习,他体会到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验相...

施奠邦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施奠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2月6日18时30 分不幸逝世,享年82岁。   施奠邦同志1924年9月5日出生于上海崇明县。196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1942年随父行医,从事中医内、外、喉科 等医疗工作。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5...

施奠邦:学风医德泽后世

2005年12月6日,中国科协荣誉委员、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施奠邦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1岁。施奠邦先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第八届常委,中国科协第三、四、五届常委,第二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施老的辞世是我国中医界的损失,无数的中医同行为之悲痛,然而他的医者精神却永远是留在后生晚辈心中的一座丰碑。 施奠邦院长突然去世了,连续几天,...

革命何须问死生

  杨杰等人在川、康、滇、黔的活动,被军统局侦知,蒋介石大为震惊。1949年夏,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徐远举奉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之命去拜访杨杰,示意其不要和李济深等发生关系,实际上这是对杨杰的警告,杨杰只好于七月初回昆明。杨杰回昆明前,黎又霖三次去杨寓所研究工作。因此,从7月15日起特务加紧了对黎又霖的监视,打入民革的军统特务严守三(化名李森)向军统局报告了黎又霖的面貌、特征、住址。黎又霖发现自己已...

保川拒蒋 迎接解放

  1948年夏,由民革中央特派员杜重石、盟员张春涛分别从香港带来李济深、张澜给杨杰等的信息,要杨杰领导民革西南四省(川、康、滇、黔)工作。杨杰与甘祠森、黎又霖商定了几条办法,决定民革与民联不合并,两个组织应是兄弟组织,要互相通气,民革以联络军界人物为主,民联仍搞民主活动,杨杰继续担任民联指导员,黎又霖调民革帮助杨杰建立民革组织。同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取得明显优势,国民党报纸却造谣宣传...

民主战线上的尖兵

  在周恩来、董必武的影响、推动下,1945年10月28日,国民党民主派及爱国民主人士在重庆发起成立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经董必武同意,黎又霖加入了民联,同时又经鲜特生、邓初民介绍加入民盟(盟号是1193)。同年,民联在重庆南岸枣子湾6号杨杰住宅,成立了民联西南执行部和人民自卫军司令部,人民自卫军下设路司令、纵队、支队。杨杰(耿光)任主委、总司令,黎又霖为执行委员。1946年初,民联中...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