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颜福庆-抗战救护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颜福庆担任上海市救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发动学校的广大师生和医务人员组织医疗救护队,奔赴抗日的前方、后方,为伤病员服务。   他曾撰文指出:在此抗战时期,不论对于前方之战士,及后方之民众、难民,均需有卫生医疗救护防疫等措施。因此医师、护士等各项医事人员,至为重要。   唯此项人员原属为数有限,必致求过于供,故在战时,必须依赖各医学教育机关以最短之时间,产生最多量之医事...

中华医学会

颜福庆除热心于兴办医学教育事业外,他还联合了伍连德等在上海的医务工作者,在1914年5月,发出了组织中华医学会的倡议,并于1915年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颜福庆被选举为首任会长。   1914年4月14日颜福庆发表《中华医学会宣言书》,宣告学会宗旨是:巩固医界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   1914年11月创刊了《中华医学杂志》 (中英文并列)。 ...

人物介绍

  范宝亭[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年)~1944年2月7日(农历甲申年正月十四日)],男,北京人,著名京剧武净。父亲范福泰也是闻名的武花脸演员。科班出身,自幼坐科福寿班,和许德义同门。任荣春社教师、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净行教师。享年五十七岁。   范宝亭戏路极广,能演长靠戏、短打戏、油花、毛净戏,经常参加名演员创演的新戏。在杨小楼班中是排在钱金福、许德义之后的第三位,但他比钱金福、许德义多...

颜福庆-大学医学院

1926年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北伐革命军抵达长沙。湘雅医科大学爆发了学潮、工潮,一些学生投身于北伐革命军营,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逐步深入,学校的外籍教师离校回国,颜福庆等中国教师也纷纷离开长沙。颜福庆被聘到北京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   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期间,他深感外国人把持学校大权的弊端,决心要创办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办的、规模比较大的、设备比较齐全的医学院。   于是他...

相关事件

1925年12月3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十八日:言菊朋自协庆社辞班   协庆社在三庆园夜戏,尚小云贴演《红绡》,侯喜瑞、朱素云、范宝亭、尚富霞演出。谭小培、王长林在压轴合演《天雷报》,而把言菊朋与尚富霞的《胭脂虎》派在倒第三。言菊朋演完辞班。   1931年1月26日,农历庚午年十二月初八日:程艳秋首演《荒山泪》   程艳秋于北京中和园夜场首演《荒山泪》。程砚秋饰张慧珠,文亮...

医学学校

1910年,颜福庆受聘回国任长沙雅礼医院外科医师,即与该院美籍医师胡美等筹划兴办医学校。在此之前,美国耶鲁大学部分毕业校友发起在中国长沙设立雅礼会,办医院,办学校兼传教。   1906年11月,长沙雅礼医院成立,开始时仅胡美一名医师1910年颜福庆回国后加入该院。辛亥革命后,谭延闿任湖南省主席兼督军。   其母患大叶肺炎,病势沉重,在病程的后几天经颜福庆医师诊治,热程骤退痊愈,从...

社会评价

范宝亭的跌打翻扑的特技功夫是无人与之匹敌的。如他在《竹林计》中饰演的于洪,前半出戏是扎大靠,有从三张半(三张桌子一把椅子摞在一起的高度)上用云里翻翻下来的特技。   他在《白水滩》中饰演的青面虎,摔镙子(以四肢向天脊背落地)高过头顶。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跌扑决不是为了卖弄特技,而是按剧情的需要而有所运用的。   范宝亭最见真才实学的是演《通天犀》的青面虎,他穿蟒不戴玉带,飘摇着蟒的...

颜福庆-个人简历

1882年7月28日出生于上海江湾。   190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1906―1909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   1909年赴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研读,获热带病学学位证书。   1910年任长沙雅礼医院外科医师。   191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获公共卫生学证书。   1914―1926年创办长...

哈丰阿-个人介绍

哈丰阿,又名滕续文,蒙古族。1908年生于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腰力毛都苏木。父亲曾是内蒙古自治军第二军旅长。   1929年就读于沈阳东北蒙旗师范学校。1932年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伪政权开展地下工作。先后在伪满兴安西省、兴安局、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兴安总省公署、伪满驻日使馆任秘书、参事官、理事官等职。1932年4月。从莫斯科东方大学回来的朋斯克、特木尔巴根发展哈丰阿为内蒙古人民革命...

人物特点

于客厅内能翻四个虎跳前扑,且不偏不倚,台上能必周必正地连走30多个旋子,可见功夫之深。曾搭福寿、鸿庆、双庆等班,曾与杨小楼、俞振亭合作,杨倚重为左辅右弼,是不可须臾离开的得力搭档。与范宝亭、何佩亭在杨小楼班中有一楼三亭之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执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又应聘于中国戏曲学校。寓所位于前门外校尉营36号。

艺术特色

他为人豪爽,急公好义,人称俞毛包。长靠、短打均长,演戏风格勇猛威武,矫健雄伟,世称俞派。武生勾脸戏《铁笼山》等亦由俞所创始。 俞菊笙拥有一批神怪戏的剧目,刻画雄壮、粗犷、强恒、暴烈的人物形象,扮演各类神仙魔怪都十分生动。俞菊笙武技精熟,台风威猛剽悍,开打勇猛,身手极快,使观众目不暇接。他身高力大,一出台即有先声夺人之势,所用兵器也往往加大、加长,如《艳阳楼》高登所用之大刀和《挑华车》高宠所用之大...

李九龙-人物评价

李九龙1943年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了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农民协会,担任地下交通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衡宝战役,多次荣立大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勋。他针对部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按这一根本标准,狠抓部队的军事训练,注重加强全面建设,认真总结部队管理经验,潜心研究带兵之道,从严治军。他在总后勤部工作期...

艺术创新

俞菊笙长靠、短打均擅长,演戏风格勇猛威武,矫健雄伟,世称俞派。俞菊笙外号大头,头颅硕大,为丰富武生的表演剧目,他将原本为武花脸应工的剧目比如《艳阳楼》、《金钱豹》、《铁笼山》等等勾脸戏大胆移植为武生表演,形成勾脸武生的独特风格,同时还将《挑华车》改为俊扮武生戏,为后世所遵从。同时,由于他出身武旦,在《铁笼山》中还加入了独特的打出手,丰富表演内容。由于俞派影响巨大,所以后来的武生演员大多师法俞派,...

李九龙-战争年代

  1949年10月6日,红二连接到上级命令,要求连队和团主力部队一起,迅速越过衡宝公路,直插敌白崇禧钢七军侧后。李九龙当时任红二连连长。冒着绵绵秋雨,红二连官兵踏着泥泞的山间小路,连续行军36小时,于8日18时准时插到敌后黄土铺一带,截断了敌人的退路。9日晨,钢七军军部之敌经黄土铺山下公路向祁阳方向仓皇逃窜。红二连和兄弟连队像利剑直指敌阵,将敌行军行列切成数段,使他们手忙脚乱、首尾不能相顾。 ...

李九龙-工作视察

李九龙在八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视察   2002年6月8日至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九龙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建国的陪同下来我州,对八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情况进行视察。   6月8日,在自治州领导李厥平、杨发广、赵德山的陪同下,李九龙、马建国一行先后视察了塔里木石油轮南作业区轮一联合站、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轮南输气站,详细了解了西气东输工程的情况。...

马占山-人物事迹

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   马占山: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   ■抗日英雄谱   1931年11月4日,在黑龙江省嫩江桥面,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领中国军队,向发动进攻的日本侵略者奋起反击,打响了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武装抗日的序幕。   马占山又名秀芳,1885年生于吉林怀德,祖籍河北丰润。绿林出身,精于骑射。1929年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骑兵总指挥。1930年任黑...

艺术经历

又宸原在当铺学徒,清末曾任官吏,酷爱京剧,谭鑫培每次登台,他都去 观摩学习,当时有谭迷之称。宣统二年(1910)弃官从艺下海,最初以客串名义参加演出。1912年应上海王楚九之聘赴新新舞台演出。后来娶谭鑫培之女为妻。他正式下海时和尚小云、荀慧生同班,都是他唱大轴。余叔岩、马连良崛起后,他从民国十年起便给梅兰芳、尚小云配二牌老生。50岁以后又自组群庆社,重挑大梁。除演谭门本戏外,也曾演《北宋国难记》...

马占山"上将"之谜

马占山当过上将,但是,你要真查起来,任何国民党军队的上将名录上都没有马占山这个人。这是怎么回事?   国民党军军衔属于美国式,不设元帅、大将,上将分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上将、中将加上将衔。虽然名目繁多,但上将毕竟是上将,还是有史可查的。特级上将就是蒋介石1人,一级上将先后授予17人,东北军系统,万福麟、于学忠得过二级上将,何柱国得过上将。怎么查也没有马占山的名。   马...

忆王统照二三事

人物简介   王统照(1897年~1957年),山东诸城相州镇人。中国现代卓有成就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著名诗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等职。今年11月29日,是王统照逝世50周年纪念日。   不觉间,王统照先生已经离开我们50年了。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山东省文化局担任科长,在王统照先生直接领导下工作,而且他对我的工作风格很赏识...

王统照的知音陈毅

文坛佳话   青年时代的陈毅与作家王统照(字剑三),因文学与人生的共同志趣结成的纯真友谊历经三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而益显其真挚感人,至今传为文坛佳话。   1923年10月,22岁的陈毅从故乡四川来到古都北京,进入中法大学陆谟克学院读书,院址在香山内一处简陋的房舍里。次月,经旅法学友颜昌颐、肖振声介绍,中共北方区委批准,陈毅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他在这里有了充裕的时间和环...
  共13469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