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周总理文革指示:保护好荣毅仁

周总理文革指示:保护好荣毅仁   粉碎四人帮后,陈锦华同志来到上海工作。由于文革时期对于原先付给资本家的定息都停止执行了,这时中央工作组和上海新市委就决定落实政策,予以退赔。陈锦华在《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这样回忆      那时候上海资本家很集中,按照情况要退赔30个亿,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当时市委研究以后决定给中央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如数照退。上海退赔的最大的对象就是荣...

荣毅仁的传奇人生

  无锡是江南颇为独特的一个城市。3000多年以前,周代泰伯奔吴,立足梅里,把先进的中原文明传播到荆蛮之地的南方,开风气之先。公元前202年正式建县,因境内锡山锡、铅资源枯竭而取名无锡。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贯穿东西,交通便利,明清时期成为长江流域四大米市之一。近代,沪宁铁路通车,形成了大十字物流框架,非常有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   荣家,就是在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的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工商业家族。...

荣毅仁:从富家子弟到红色资本家

 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彻底垮台,上海滩上大大小小的富户、款爷们都面临着一个走与留的选择问题。对于民族资本家来说,那的的确确是道前所未遇的难题。跟国民党走吧,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腐败成风,早已失去了人心,何况那时台湾几近荒蛮之岛,香港更是弹丸之地,一下子蜂拥过去那么多人,市场有限,还不是等着让地头蛇宰?不走吧,共产党都是穷棒子出身,能对老爷们好吗?听说共产党要讲共产呢,说不定哪一天 财产...

中信举行荣毅仁追思会 万条网友留言随公驾鹤

  10月26日20时31分,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曾评价: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作为荣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从1957年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到1993年出任国家副主席,他的一生始终在资本家与政治家之间转换。他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不是一个红色资本家的称号所能概括的了,他的人生已经成为了那个...

惜别荣毅仁:秋风萧瑟奏悲曲 落叶飞舞祭逝人

东方网10月28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荣毅仁二十六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二十八日上午,记者随同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机关的吊唁队伍一起走进了荣家在北京的寓所。 深秋时节,秋风萧瑟。位于北京东城区的荣毅仁寓所坐落在一条宽阔的胡同里。早上时分的阳光斜照在胡同口,胡同深处荣家门前,几株叶子已经橙黄的树木,在阵阵秋风中瑟瑟抖动。秋风吹起树叶漫天飞舞。   胡同深处的荣家门前早已挤满了吊唁者的车辆。...

无锡人怀念荣毅仁:他对故乡的情结深化在血液里

东方网10月28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荣毅仁因病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传来,故乡无锡的家乡父老悲痛万分。荣老先生及荣氏家族对家乡的浓浓乡情,无锡人永远都不会忘怀。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人士对记者深情说道。 今年八月份,无锡召开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巨子荣德生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荣毅仁先生得知把荣氏祖创企业旧址改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特地转达了感激之情,并嘱咐荣氏后人一定得经常回来...

追忆荣毅仁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悼念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荣毅仁喜欢的父亲座右铭毫无疑问,上海,堪称荣毅仁的第二故乡。   他在这里读书,他在这里长大,他在这里立业,他在这里走向世界。   早在1957年,他就在毛泽东的特别建议下、陈毅的亲自做工作下,成为上海市副市长。   还有那,著名的荣氏家族企业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所以当荣老西去,这座城市,多少不...

个人介绍

杜勃罗留波夫(Н.А.Добропюбов 18361861)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生于神父家庭,幼年时就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曾任《现代人》杂志批判专栏和副刊《口笛》主编。所写论文与书评贯穿农民革命的思想,认为劳动人民同寄生者之间的斗争,就是社会史的全部内容,只有革命才能根本改变社会关系。他强调艺术创作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作家和艺术家的主要价值在于他所描写的真实...

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同志在京逝世

悼念 东方网10月27日消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主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董事长荣毅仁同志,因病于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荣毅仁简历      19...

金觉理同学,你永远活在同学们心里!

金觉理同学,你永远活在同学们心里!

荣毅仁:周总理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http://www.sznews.com 2010-08-19深圳新闻网   核心提示:在北京饭店,荣毅仁去理发时恰巧碰见了周总理。总理亲切地说:你来啦,很好。欢迎你到北京工作。总理生怕荣毅仁初到北京生活不习惯,特地关照道:你可半年在北京,半年在上海。荣毅仁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说:谢谢总理关心,到北京就在北京工作,我会习惯的。   本文摘自:《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第13期,作者:...

无锡最骄傲的儿子走了

荣毅仁在北京西去的第二天,记者赶到他的家乡、亦是荣氏家族的传奇崛起之地无锡。正是农历节气霜降过后不久,太湖边的这个城市静静地飘飞着一场又一场细雨。   处处留有荣毅仁痕迹   无锡城的西角,有一条500多米长的荣巷,居住着许许多多荣姓人,这里是荣毅仁真正的老家。荣氏故居在荣巷南段,至今保留了堂屋、前后院、东西厢房、两层回廊结构的原貌。荣毅仁是家中的第四个儿子,1916年,他就出生在东厢房二...

社会评价

涅克拉索夫的诗歌紧密结合俄国的解放运动,充满爱国精神和公民责任感,许多诗篇忠实描绘了贫苦下层人民和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着,因而它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公民责任感。同时以平易口语化的语言开创了平民百姓的诗风,描述社会底层生活和农民生活的诗,代表了千百万人民的呼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愿望,他被称为人民诗人,他的创作对俄罗斯诗歌以及苏联诗歌都...

文艺思想

涅克拉索夫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诗篇里。现将他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主张文艺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   涅克拉索夫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文坛上纯艺术的拥护者和果戈理派之间进行激烈斗争的时候。涅克拉索夫旗帜鲜明地站在果戈理派(即批判现实主义)一边,提出文学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他在自己一生的最后日子里写道: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

路甬祥在趙九章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上的講話

尊敬的趙九章先生的家人、親友, 尊敬的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紀念杰出的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著名的教育家、兩彈一星元勛趙九章先生誕辰100周年,追思他為我國科教事業發展建立的卓越歷史功勛,緬懷和學習他愛國奉獻、科學求實、重才善教的崇高風范,這對於科技界、中國科學院廣大科技人員和干部職工深入學習、貫徹和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

赞誉

由于罗蒙诺索夫在俄国科学史上的诸多贡献,特别是质量守恒定律和对俄罗斯语法的系统编辑,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   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同胞是一位思想远远走在自己时代前面的人。的确,罗蒙诺索夫的科学发现和著作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世界的科学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划时代的。他在俄国的地位,有如伽利略在意大利、牛顿在英国、笛卡儿在法国、莱布尼兹在德国和富兰克林在...

赵燕曾、赵理曾:缅怀我们的父亲赵九章

赵九章,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作者:赵燕曾,...

个人生平

1711年11月19日,罗蒙诺索夫诞生于俄国阿尔汉格尔斯克省霍尔莫果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个富裕的渔民。阿尔汉格尔斯克是当时俄国最大的海港城市,英、荷等国的商船经常来往于此,这种环境对他从小的兴趣和志向颇有影响。他从10岁起就协助父亲捕鱼,与狂风恶浪搏斗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美妙幻化的自然景色开阔了他的视野。罗蒙诺索夫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目不识丁的父亲不能给他以任何帮助。他只能向邻...

赵九章:壮士不还 寒风萧萧

编者按:著名科学家赵九章(1907-1968年),曾任九三学社第三届至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为中国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赵九章同志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至死。本刊特刊载此文,以缅怀这位九三学社的前辈。 一   1955年,国际知名科学家纷纷倡议,希望在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纪念国际地球物理年,显示人类进军太空的勇气和科技实力。   1955年7月29日,...
  共13467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