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郭汝瑰愤然返国

 郭汝瑰和傅秉勋于1930年11月到达日本,经过半年的语言学习,于1931年4月考进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本,他既受到了严格的军事技术的教育和训练,提高了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素质;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也身受了日本当局的歧视和侮辱。特别是每逢一些关键性的军事技术和新式武器,日本教官总是想尽办法阻挠中国留学生学习和使用。一些日本小孩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看到郭汝瑰这些中国留学生就嚷:支那人脏! 日本人对中国人...

郭汝瑰败走东瀛

 郭汝瑰在川军中滞留三年,发现堂兄郭汝栋日趋反动。此人先是受蒋介石的指使,杀害了自己的恩师、在涪陵龙潭地区组织工农武装的共产党李蔚如,代替杨森当上了二十军军长。旋又为扩大地盘,参加了倒杨(森)倒刘(湘)的两次军阀混战。1930年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调郭汝栋部到湖北驻防,以稳定其后方。这时,郭汝瑰已升任郭部独立旅一团三营营长。一天夜晚,已经离开郭部的袁镜铭,前来联系郭汝瑰,要他率领所属的...

郭汝瑰加入中共党员

 但是不久,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就与南京的蒋介石合流反共。郭汝瑰从此便与吴玉章失去联系,只好留在尚能容共的郭汝栋部。1928年5月,郭汝瑰由少校团副、共产党支部负责人袁镜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追求的愿望。

郭汝瑰与郭汝栋

在郭汝瑰即将于黄埔军校毕业之际,时任北伐军总司令兼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在南京拥兵自重,与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呈对立状态。 1927年4月14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尚未在武汉传开。黄埔军校实际主持校务的吴玉章,悄悄地将郭汝瑰和傅秉勋叫到办公室,通知他们两人提前毕业,并立即返回四川。 这时,郭汝瑰的堂兄、也是傅秉勋妻兄的郭汝栋,已是川鄂边防司令部的副司令,拥有两个师一个旅的兵力...

郭汝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州革命的气氛很浓。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黄埔军校除步科的两个大队随蒋介石迁往南京外,炮科、工科和政治科的三个大队,均随国共合作的国民政府迁至武汉。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多为共产党员。被编入政治科第五学生队的郭汝瑰,听取了萧楚女、恽代英等人的讲座,阅读了李达、陈独秀等人的著作,认识到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进而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够富强...

受科学救国思想影响的郭汝瑰

1919年,郭汝瑰即随父亲前往成都,进入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和成都联合中学读书。时值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各种社会思潮汹涌澎湃,郭汝瑰受到教师胡子霖的影响,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朦胧的好感。1924年,郭作为联合中学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反对校长张铮推行封建教育的学潮,并结识了一些进步同学。 1925年底,郭汝瑰从成都联合中学高中结业。父亲要郭汝瑰投考上海同济大学学医,而郭汝瑰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一心学工。这时,...

妈妈,我梦见您了!

妈妈:我昨天晚上梦见你了。我梦见了我回家了,你出来迎接我,您慈祥的脸庞我看的很清晰,醒来后我无比的失落,妈,到现在我的心底也不相信您的离去。 我前天给打电话了,跟他聊了一会,您走后,爸爸操的心多了,既要想着家里的玉米,大豆,花生,还有挂念我们弟兄四个,我问他近些天有什么打算,是不是还要出去干活,他说不去了,要看着家里的这些东西,不能出远门了,有可能去城里呆两天,说到这些,我想到了您,以前这些都是...

郭汝瑰早年投身黄埔

 郭汝瑰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曾祖郭和熙,与名噪一时的蜀中才子、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是同榜举人。父亲郭朗溪,在清朝末年的科举考试中,曾名列重庆府长案榜首,秀才的功名已经在握,并有希望中举,旋因废除科举制度,好梦成空。 郭汝瑰原名汝桂,因为生于农历八月初九恰是清朝考举人入场应试的日子,仍然醉心于蟾宫折桂的父亲,就给长子取名汝桂。可能是因为壮志未酬,郭朗溪好议...

高级将领郭汝瑰

原国民党国防部中将作战厅长郭汝瑰,这位常在蒋介石身边参与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在国共两党的大决战中,为我党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情报;最后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引下,以国民党二十二兵团司令兼七十二军军长的身份,率部在四川起义,被退踞台湾的国民党称为最大的共谍。   一个出身于黄埔军校,很受蒋介石器重,属于蒋军嫡系的高级将领,怎么会成为最大的共谍呢?

郭汝瑰重大贡献

建国后,历任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全国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1980年重新入党。主编和著有《中国军事史》、《郭汝瑰回忆录》。1997年10月23日,因车祸与世长辞,享年90岁。中央军委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赞颂他的一生是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郭汝瑰

郭汝瑰简介

郭汝瑰,原名郭汝桂,四川铜梁县人(现重庆铜梁人)。 郭汝瑰 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1927年春受吴玉章指派四川,在其堂兄郭汝栋军中任排、连、营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失去党的联系后赴日留学。抗战时期,参加凇沪及武汉战役、长沙第三次会战,立有战功。1945年12月和1946年3月,两次在重庆密见董必武,为中共中央提供重要情报。1949年任叙泸警备司令和国民党第22兵...

追忆抗日名将庞汉祯

1920年,庞荣升为排长,随军倒袁,屡立战功。1927年,庞汉祯被任命为团长。1928年,庞汉祯奉命北伐,率部1000人开赴南宁,在龙潭战役中,大败北洋军阀孙传芳,俘敌10000余人,国军当局称赞庞足智多谋,勇敢善战,指挥有方。1928年,蒋命令庞卷入内战打红军,庞不忍中国人互相残杀,弃甲归田,率余部由上海转香港、越南抵达靖西县果乐乡果乐街旧居,群众乍见兵勇,慌忙逃奔,庞见状乃大呼:我是乃直(小名...

第一位抗日殉国的壮族将领庞汉祯

今年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70周年。在强敌压境?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我爱国将士无不挺身而出,以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奋战沙场,直至壮烈殉国,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体现出中华儿女临危不惧?同仇敌忾的优良传统,显示了中华儿女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但是,亲爱的读者,你知不知道,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第一个抗日殉国的壮族将...

工作简历

  1968.101970.01,禹城县大程公社中学、房寺街中学教师;   1970.011971.03,禹城县房寺公社工作;   1971.031973.08,山东大学政治系学生;   1973.081976.03,山东省委组织部干事;   1976.031984.02,山东省人事局调配处干事、副科级干事   1975.081976.07,山东省委驻齐河县晏城农业学大寨工作组组员; ...

学习简历

  1964.08-1967.09,平原师范学校学生;   1971.03-1973.08,山东大学政治系学生;   1994.05-1996.04,山东大学国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课程进修班学习结业;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杨传升

  杨传升,男,汉族,1948年1月1日生,山东禹城人,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普通班学历。   2010年10月15日19时39分,杨传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3岁。10月19日15时,在济南市殡仪馆举行杨传升同志告别仪式,当日,杨传升同志的遗体火化,骨灰安放在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庞汉祯大事年表

 1899年生于广西归顺(今靖西),字胤宗。   1914年入广西陆军6梯团当兵。   1916年3月任排长。   1917年底任连长。   1919年入南宁讲武堂学习。   1920年起任陆荣廷卫队营排长、副营长。   1924年任定桂联军营长。   1925年该部为马济收编。   1926年初任广西讨逆军1旅上校团长。马济死后任国民革命军7军独立5团上校 团长。   1927...

庞汉祯简介

庞汉祯1899年-1937年10月23日 1937年10月22日,陈家行阵地被日军攻占。当夜,庞即率部由战头桥向陈家行阵地反攻。经过数次冲杀,终于将该阵地全部夺回。惟因所部伤亡过大,且十分疲劳,庞乃请派有力部队接防。当时除了526旅的一个营前来增援外,庞仍奉命率领余部固守原阵地。   1937年10月23日下午,日军再次发动进攻,向守军阵地猛烈炮击。庞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8岁。 ...

陈百强逝世十五周年纪念 一生“紫”爱

林燕妮说:陈百强的一生有如《一生何求》最末的一句,没料到我所失的竟是我的所有,她形容陈百强是自毁式的悲剧人物。10月25日是陈百强离开我们的十五周年,让我们一起来怀念这位充满紫色魔力的一代偶像。   网易娱乐10月24日讯 (陈百强)Danny一生活在情绪的潮涨潮退里,好辛苦。他是个十分聪颖的人,任性的生活令他歌唱走音、迟到甚至不到,多少阻碍了他的事业前途。他知道的,但是控制不了自己,于是更深...

代表作品

米哈伊洛夫斯基的重要文学评论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左右手(1875),指出托尔斯泰的矛盾,即既有民主主义倾向,又否定理性,抱宿命论观点;《残酷的天才》(1882),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热中于颂扬苦难,但没有看到其作品在揭露社会方面的巨大力量。此外还有《论屠格涅夫》(1883)、《谢德林》(1889)和《论父与子兼论契诃夫先生》(1890)等。   从90年代初开始,米哈伊洛夫斯基参与民粹派同马克...
  共13468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