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寺弥勒菩萨像
三、宽容
宽容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宽容也是佛教徒应当具有的基本修养。所谓宽容就是对别人的过错不予计较,给予原谅。诸佛菩萨都是善于宽容别人过错的典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住世时,一个外道听说他很讲修行,并且影响了一大批弟子跟从他修行,这个外道心里非常憎恨。于是就在佛陀向众弟子说法时,指着佛陀破口大骂。佛陀听着外道的咒骂默不作声,等到这个外道骂够了,佛陀才以轻柔的口吻说:“你送给别人东西,别人若不收,这些东西是谁的?”外道说:“当然是我的。”佛陀说:“你刚才骂我,我不收,你骂的还属于你自己个了。”外道哑口无言,连连向佛陀道歉。
面对外道的责骂,佛陀不是向一般人那样以牙还牙,而是对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正是由于佛陀宽容了外道,并且采取了方便善巧的方法来对待外道,才使外道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忏悔。
作为诸佛菩萨中宽容形象的代表,弥勒菩萨更是以宽容著称。如上面偈语中所介绍,他对别人对他的打骂和侮辱,非但不予回复和说明,反而任由别人所为,这不仅是一种忍辱的表现,更是对他人极大的宽容。弥勒菩萨所展现给我们的形象通常是大肚能容的宽厚形象,就是告诉世间众生,对别人所做的各种令自己不满的行为要学会宽容。只有宽容了别人,才能显示出自己高尚的修养。同时也能让别人从你的宽容行为中得到教益。对于弥勒菩萨的这种宽容,在很多寺院的楹联中都有不同的描述。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定之含笑,动之含笑,开颜含笑,相见有缘。”这些对联都劝人为人处世要怀有广大心量。宽容别人并不是表明自己的无能与软弱,而是表示一个人高尚的慈悲仁爱之心和大无畏精神,即能宽容他人的过失,能容纳各种不同的见解,能为利益他人忍受痛苦甚至牺牲自我。我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虚心能容万物,大海不择细流,学会生公说法,唤起顽石点头”等,说的就是要我们学会弥勒菩萨的这种宽容精神。
弥勒菩萨有首《插秧偈》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这首诗歌就是以农夫插秧劳动这一后退是向前的动作,来启示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在我们与人相处时,应当多对别人怀有宽容之心。特别是在与人发生争执时,应当学会谦虚退让。很多时候,你对别人谦虚退让并不是表明你软弱无能,而恰恰证明你的谦虚大度。当你做出谦让之举时,往往会使对方受到感化,从而也学会对人宽容。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弥勒菩萨有很多诗偈都劝人要学会宽容。他在诗偈中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诗偈以弥勒布袋能容万物作比喻,来告诉我们对人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很多时候,对人宽容也就是给自己以方便。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学会了对人宽容,产生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话。清代礼部尚书张英在京为官时,张英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谁也不甘示弱。家人修书将此事告诉了张英,张英知道此事后,遂即修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家人接信后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让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不再与其争执,并且主动让出了三尺土地,自觉也有不妥之处,遂仿效张家也让出了三尺土地。于是张英家人门口便出现了一个六尺宽的巷道。一时间,两家处理邻里纠纷的做法被传为美谈。至今,这个六尺巷成为安徽桐城的旅游景点,凡是到那里参观的人,都会受到退让宽容的教育。
四、乐观
弥勒菩萨展现给人的另一种象征意义是劝人不论身处何境,都要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布袋和尚作为弥勒菩萨的应化身,一直过着“一钵千家饭”般的居无定所的生活。他每天行踪无定,一个布袋随身。虽然漂泊不定,生活并不富足,但他一直以乐观的心态来为人处世,所到之处都给人带来无穷的欢乐。
弥勒菩萨曾经作过一首《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和尚作为一位出家人,四海为家,无产无资,只有一只化缘用的布袋随身携带。这只可容纳万物的布袋,他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从不离身。所以说,“行也布袋,坐也布袋。”因为他胸怀豁达,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安贫乐道,所以能够“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活得十分快活。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欲,就能知足常乐,潇洒自在。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欲望,就会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远处于烦恼之中。
布袋和尚在《忍辱偈》中也劝人不管遇到世间再多的是非爱憎,都应当不以为意,而是要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并且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应当不失去豁达开朗的心态。同时,在遇到令自己不开心的事时,也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化解这些矛盾,争取让这些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让自己做到心无挂碍。也只有做到心无挂碍了,你才会过得欢乐自在。诚如偈语所云:“宽却肚皮需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需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不应悲观失望,应当多想想生活中好的事物。即使身处绝境,仍不失去生活的信心,你就会迎来峰回路转的转机。如果我们都能如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偈语所说,我们就会始终有乐观向上的心态了。诗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这首诗偈中,慧开禅师告诉我们,在人世间随处都可以发现动人的美景。就一年四季来说,春天有百花盛开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夏天有习习凉风,使人倍感清凉;秋天有皎洁的明月,当空朗照;冬天有皑皑白雪,给人带来银装素裹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不管遇到如何使你不开心的事,如果你能够多想想生活中希望,那么,他就能很快忘掉自己所遭遇的痛苦和烦恼。当你心中没有繁杂的琐事烦恼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在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人生其实很短暂,你哭也一生,笑也一生,这样算来,倒不如让自己过得开心快乐些好。人不论是穷是富,都应当有种乐观的心态。只要心态乐观,你即使过得并不富有,也不乏生活的乐趣。而且乐观的心态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是生活简单,不乏乐观的表率。
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其中的代表。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为贤能的人之一。颜回的生活过得十分简朴,但他却自得其乐,从不为生活的困苦发愁。孔子向人说起颜回时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在这些话语中,孔子对颜回自甘淡泊的品格给予高度评价。孔子认为,颜回是他弟子中最能吃苦的人之一,别人都不能忍受的生活,他却能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因为他一直心怀乐观的缘故。
在我们周围,我们常见到有一些人,他们虽然过得并不富足,但他们却勤勤恳恳。脸上经常挂着掩饰不住的笑容。他们对人有种热心肠,喜欢帮助别人,喜爱为人排忧解难。仿佛在他们身上从来没有忧愁烦恼,看到他们,我常想,快乐幸福在很多时候,与出身无关,与贫富无关,人关键活的是一种心境,当你乐观开朗时,虽然贫穷,但仍富足;但你被烦恼束缚时,虽然物质富足,你精神上仍然是贫乏的。
综上所述,弥勒菩萨作为诸佛菩萨的形象代表,他的形象不只是让我们能够对其产生恭敬之心。更重要的是,他还象征着慈悲、忍辱、宽容和乐观的深刻涵义。从弥勒菩萨的法相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弥勒象征意义的启迪,而且还能够培养自己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的品格,从而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受人欢迎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