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藏经阁(图片来源:远方网 摄影:wf631012)
罗汉楼也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塑有广法天尊和十六罗汉。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命令常住人间专门济度众生的使者。在我国最早把罗汉形象塑出来的是唐朝僧人贯休,贯休善长诗、书、画,传说有一次他打坐入定的时候见到了十六位罗汉像,于是醒来便按照记忆将他们一一画了下来,这些画像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罗汉像的最初蓝本。在寺院中,罗汉的塑像不象佛、菩萨那样公式化、定形化,他们的形象生动,富于变化,更多地带有现实尘世中凡人的神态表情。你看他们或慈、或威、或醉、或笑、或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广法天尊是常住人间众罗汉的统领。他头戴花冠,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胸挂璎珞,作“游戏坐”。罗汉楼楼下后墙中部,镶嵌着一通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的《罗汉碑记》,上面镌刻着十六住世罗汉以及五百普通罗汉的名号。这里记载的五百罗汉名号,在我国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青莲寺的后院,生长着珍奇的“子抱母”柏。许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的。母柏早已干枯而死,子柏紧紧缠绕母柏,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相传在百余年以前,母柏枯死时,寺僧准备第二天把它砍掉,谁知一夜之间,一株幼柏竟然攀着母柏的树干缠绕而上,紧紧地把母柏抱住,寺僧不忍心砍伐,才留下了寺院中的这一奇绝景观和寓意深深的忠孝之道。
在“抱母柏”的旁边有两株雌雄异株的银杏。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相同。银杏树俗称白果树,是一种生长缓慢而生命力极强的树,树龄可达二三千年,所以银杏树又有“活化石”之称。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复姓公孙,因银杏树的树龄长可与历史比肩,故也称银杏树为“公孙树”。一般植物多为雌雄同株,银杏却是雌雄异株,只有凭借风的媒介传花授粉。这里的两株银杏树,每到夏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寺内显得格外清爽;深秋时分,满树果实,当山风吹过时,顷刻满地金辉,点缀了风景,生产了珍贵药材,又给古老的填充院增添了神秘色彩。
寺东侧高台处有一座天然而成石壁,高约二十米,下部怪石峥嵘,顶上却平若砥砺。石壁上刻有“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慧远法师在古青莲寺,一边讲经说法,一边注疏《涅磐经》,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为了证明自己所注经书准确无误,他决定求上天验证。吉日,他捧书持笔来到这块石壁前,仰天高呼:“如果我所注经书准确无误,我的笔抛起后便能在开空停驻。”说完便掷笔苍天。而这只笔果然在天空停留。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便称这座石壁为“掷笔台”。明代泽州吏部尚书王国光有名句赋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巷风。
青莲寺有一处与宗教内容无关的建筑叫“款月亭”。此亭建筑结构纤巧秀丽,南北无墙,东西墙内外满嵌历代文人墨客赏月时的题诗。这是晋城四大景观之首——“珏山吐月”的所在。每到中秋之夜,秋风送爽之时,便有无数游人云集在此,来欣赏一轮皓月不偏不倚从珏山双峰宽这间冉冉升起,山川大地尽染银辉的美妙景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