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用户免费注册
完善纪念馆资料
纪念馆创建成功

“文殊菩萨”的由来及事迹

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的译音,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又译妙吉样,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仓变金粟,(四)庭生莲花,(五)光明满室,(六)鸡生凤子,(七)马产祥麟,(八)牛生白犊,(九)猪诞龙豚,(十)六牙象现。西元前六世纪,(与释迦同时代)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弥勒菩萨”的由来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长,舅....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什么叫做“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梵语tripitakacarya)。经藏、律藏、论藏,名之三藏。经藏阐明定学,律藏阐明戒学,论藏阐明慧学,三藏总摄佛教的总纲。若能精通贯串三藏教义者,名为三藏法师,如玄奘大师、鸠摩罗什大师、智者大师、杜顺和尚、印顺大师等等。 三藏法师亦可称为:依三藏为师,三业(梵语trini-karmani)与三藏相应,所言所行皆三藏之用,名为三藏法师。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怀念善良天使------李丹

三更月冷鹃犹泣 万里云空鹤自飞 流水夕阳千古恨 秋霜春雨万人思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详说佛教过堂仪轨的要点及意义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吃饭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 行堂开始(图片来源:《人世间》 行堂仪轨详解 过堂仪轨的要点与意义: 在过堂时,僧众排班,整....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什么是佛教中的“过堂”

2009年,在无锡灵山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的千人过堂活动 过堂,是上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有别于印度僧徒之托钵乞食。又称上堂、赴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中国汉传佛教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 所谓二时过堂,食存五观。 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佛教“僧鞋”的来由

在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地处热带,所以一般人都以为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僧尼们是不曾穿用鞋子的。其实不然,据禅林象器笺卷下列举鸯掘摩罗经文说:如有施主,牛死卖与屠生,转买皮,令人做革屣,许受用着。又据释门归敬仪说:天竺国中,地多湿热。以革为屣,制令服之。如见上尊,即令脱却。根据这些考证,可以知道:古印度的佛教僧尼们,是准许穿用鞋子的。 我国的领域属于温寒地区,人们为了御寒,当然是更需要穿着鞋子了。有关鞋....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我们常说的“和尚”有何意义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 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 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佛教中的“袈裟”有何含义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又因为袈裟的缝制方法,必须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块,然后缝合起来;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又据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什么是佛教的“一味禅”

佛教的一味禅是指如来禅、祖师禅等纯一无杂的最上乘禅。又有正传一味佛法之意。为杂修不纯之五味禅的对称。 《禅宗正脉》卷二: 僧辞。师问:甚么处去?曰:诸方学五味禅去。师曰: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曰:如何是一味禅?师便打。僧曰:会也!会也!师曰:道!道!僧拟开口,师又打。 后黄檗闻之,赞曰: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只有归宗较些子。又,日僧道元《永平典座教训》亦谓:作恁....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9号

  共798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