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徐源泉-人物事迹

武汉会战 合肥失守,徐源泉率部退至霍山,8月16日,徐部退至湖北,由廖磊指挥,驻大别山南麓以侧面阻击沿长江北岸来犯之地。9月29日,日军以海陆空三军配合作战,攻陷田家镇要塞,10月24日,日军破黄陂,打开通往武汉市的最后一道屏障。徐所属二十六集团军在潜山王家牌楼一战伤亡惨重,徐遂率部往平汉铁路(京汉铁路)以西转移。 武汉保卫战已坚持五个月,经历了大小战役数十次,伤日军陆军五万,击沉舰支过...

徐源泉-人物成就

徐源泉办学 1931年5月,国民党第十军军长徐源泉,决定在家乡仓埠兴办学校,并自任董事长。是年底,校舍落成,取名仓溪小学,座落在仓子埠旧巡衙署。 1932年2月,仓溪小学正式招生授课。一学期后,由当时的黄冈县教育局立案,并报省教育厅备案,正式定名为培源小学。1934年3月,徐源泉又创办了培源中学,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时,改名为正源中学,小学也更名为正源小学。 正源中学随着规模的扩大...

徐源泉-徐源泉公馆

徐源泉公馆坐落在仓埠南下街,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由国民党中央执委、第26集团军总司令徐源泉耗资十万大洋修建。公馆坐西朝东,面向井市,背靠武湖,楼台相间,亭池错落游廊四护,古木掩映。全部建筑面积约1170平方米,既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又具西方建筑特色。正楼上下两栋,进深36.8米,面积575平方米。门楼上镌有震旦延辉四字,系黎元洪总统的秘书张贞武手书(文化大革命中被铲平)。内造木楼...

马本斋在烟台

  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优秀影片《回民支队》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主人公马本斋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从马本斋的儿子马国超将军那里得知,马本斋早年曾在烟台度过一段军旅岁月。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一个回民家庭。13岁时,他与父亲到张家口和内蒙古等地谋生,后只身流落到东北。1921年,马本斋为生计所迫,参加了奉军,不久被提升为排长。后来,又被选送到东北讲武堂学...

难忘往事:和马本斋并肩战斗

我与马本斋是在1938年相识的。对我来说,他不仅是同胞、领导,更是兄长、师长与密友。在5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一起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相知极深。   1940年麦收前,日军强迫老百姓在衡水到康庄的公路两边修建壕沟。马本斋得知后,悄悄动员老百姓把沟多挖了三五尺深。看着老百姓干得十分卖力,日本人很高兴。可日本人没有想到,自己就栽在了这多挖的三五尺上。   5月30日拂晓,安家村据点的敌人被...

山东抗战故事:转战鲁西北 马本斋母子同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血战冀中,威震鲁西北,千里驰骋,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支队的司令员。   6月30日早晨 ,山东抗日战争...

【母亲】马本斋的妈妈

儿子,骁勇抗日,威震敌胆;   母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就是中国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和他的母亲白文冠的真实写照。   1944年,朱德总司令亲笔为马本斋母子题联赞日:   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   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教子报国   白文冠,河北献县人,1872年生。她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回族农村妇女。丈夫马永长是河北河间府东辛庄一个老实厚道的...

参观马本斋纪念馆有感

去年的七一,我局一行五十五人参观了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纪念馆。 马本斋纪念馆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本斋回族自治乡本斋东村(原系献县东辛庄村)。本斋村是隶属献县的表面上看来很普通的一个农村村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本斋村是极不普通的: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已经载入史册,本斋村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而献县,这个经济发展较滞后的贫困县,也因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而为世人所知,正像古人所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忠诚龙开富

开国少将龙开富离开我们已三十余年,但他把忠诚留在了人间。 将军的女儿、女婿是我同事,常常讲起将军的趣事,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则是将军的忠诚离世。 将军参加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后,跟随毛委员上了井冈山。从那时开始,将军一直是毛主席的挑夫。我当兵时的龙政委做指示时就常说,你们一定要学好毛主席著作,那是我从雪山草地挑过来的,两万五千里也没少一纸、一字。每到这时,掌声雷动!将军私下里说,从见到毛主席的第一...

开国少将龙开富

龙开富是湖南省茶陵县人,1908年出生。1927年参加湘赣边区秋收起义,把村里 的一个恶霸地主杀了,遭国民党军抓捕,投奔工农革命军,在茶陵县城见到毛泽 东。毛泽东说:你18岁就敢杀地主,将来准会有出息。咱们还是老乡哩!跟我走 吧。龙开富机灵、忠诚,在井冈山,毛泽东让他给自己挑书箱。解放后龙开富跟 部下开玩笑说:毛主席的着作不光是主席写出来的,还是我挑出来的。毛泽 东发现龙开富一个字也不认...

舒新城:《辞海》出版的功臣

1928年4月,自舒新城与中华书局的一纸契约,《辞海》的编纂工作才真正地步入了正轨。1936年《辞海》对外发售预约,舒的日记中记下了大量出版前的琐细工作,如定稿、发排、校对、定价、样张等事务性活动,均亲自予以过问。特别是对《辞海》中涉及日军侵略的政治性条目,舒新城坚持不同意删除,保持了民族气节,深为后人称道。1944年,留守上海的舒新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又主持了《辞海》缩印合订本的出版工作。新...

舒新城与《辞海》的故事

摘自海南日报《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辞海》的前世今生》:舒新城是湖南溆浦人,在他30岁到35岁的5年之间,他竟以一人之力,编著了各类教育书籍达17种、400万字之多。1922年,舒新城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时,陆费逵应邀来校演讲。就是在这次演讲中,两人一见如故,从此订交。对于舒新城的能力和名气,陆费逵都觉得他乃是出任《辞海》主编和整个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的最佳人选。从那时起,陆费逵便有意请舒新...

吴铁城-早年经历

吴铁城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平湖乡,与孙中山同乡。但他并未在故乡长大,而是出生在离香山有千里之遥的江西九江。其父吴玉田,光绪初年到九江,初任商店司帐,后自营洋货店,曾为九江商会协理,在当地颇有影响。吴铁城年少时,由其父延师教授,学习经史、外文,17岁入九江同文书院。1909年与林森相识,后经林森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吴铁城策动新军标统马毓宝在九江独立,为统一江西立下了...

吴铁城-抗战时期

然而对于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吴铁城内心里并不赞成,因此自始至终竭力反对国共两党合作。 孙中山在世时,吴铁城的反共右倾态度,曾经受到孙中山的批评,但却得到了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粤军参谋长蒋介石的欣赏。孙中山逝世后,吴铁城、孙科和伍朝枢等人成为广州国民党右派的中坚。吴铁城所在的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一度成了反共的大本营。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纷纷抗议和谴责,...

吴铁城-党国铁老

1948年11月26日,蒋介石批准行政院长翁文灏辞职,提名孙科组阁。这样,孙科留下的立法院长的位置便理所当然地要由吴铁城来继任,蒋介石也表示同意。可出人意料的是,在孙科开出的组阁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铁老,要他当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并且向蒋介石表示,非铁老同出不拜命。蒋介石立即找吴商谈,希望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权衡之后,吴铁城决定出任行政院副院长,这不仅因为其在历史渊源上植根于粤系...

吴铁城-婚姻家庭

早年吴铁城在同文书院毕业后,在他22岁(宣统元年)时,父母为他选配了一门亲事。父亲说:女方圆圆的脸、有福气,将来会旺夫益子,好一个奶奶相,并且生辰八字也匹配。这位吴铁城的原配夫人姓马,名凤岐,广东顺德人,父亲在九江轮船公司担任经理。后吴铁城又纳如夫人杨氏,伴吴宦游南北。马氏主要在家里操持家务,抚育幼子,马氏育有二子。 长子吴幼林,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留学美国,获宾夕法尼亚大学银行财...

吴铁城:周边国家独立运动之友

1948年12月22日,吴铁城出任民国外交部长,时仅三月,且已近国民党政权崩溃之时。他属于以党务活动家出任外交部长的类型。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官方实行特殊的外交政策,由外交部主管建交国家的外交事务,而由国民党中央党部主管非建交国家外交事务,主要是援助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吴铁城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外交协会理事长等职,成为中国官方推行国民外交,援助周边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主管官员。 ...

龙开富:入党行动是挑好皮箩

龙开富是工农革命军撤出茶陵县城时跟着队伍上井冈山的。19岁的龙开富,是茶陵火田乡白腊村的农协委员,常常到县工农兵政府和工会革命军团部走动,那天碰上部队开拔,心想反正家里穷得没有隔夜粮,就缠上人称宛麻子的工农革命军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由宛批准上了井冈山。  部队回到茅坪,宛希先在八角楼向毛泽东报告这次打茶陵的情况,末了对前委书记说:我从茶陵带了个小伙子上来,放到你身边吧,让他给你挑挑文件书报,...

深切怀念李章达同志

我在1945年10月中旬,由李伯球同志介绍认识了李章达同志。当时,他住在海珠北路祝寿巷44号,其公馆成为民盟地下斗争的指挥部。 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参加过李章达同志主持的多次会议和听过他不少次的报告。在实际工作的接触中,他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仪表庄重,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生活严谨朴素,对人和蔼可亲;声音洪亮,作报告时铿锵有力;处事认真果断,使人感到他是一位富有政治经验的...

李章达生平年表

1891年1月25日(农历辛卯年12月29日) 李章达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城后街,16岁前和蒋光鼐等一起在东莞师范学堂毕业。 1906年 考进广东陆军小学,同期同学有陈铭枢、蒋光鼐等,由朱执信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帮助朱执信宣传反清活动。 1909年 陆小毕业后,考进南京陆军第四学校,同期同学有陈铭枢、蒋光鼐、吕超等。担任同盟会秘密组织工作,与谭人凤联系,传递同盟会革命党人的活动...
  共13475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