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甲午抗日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事起,10月底日军越鸭绿江入侵中国,连陷安东、九连城,凤凰城,不久又陷岫岩、宽甸等东边道诸城镇,原奉天东边道宜麟以失地被革职。11月张锡銮授为署东边兵备道,时凤凰城既陷,张锡銮乃统定边军移屯通化,募新汰旧,得七营,军气复振,并督率各营联合乡团,收复宽甸。1895年2月26日,张锡銮督军分三路进,东路由营官林长青率领之定边军左营遇敌于宽甸西南之一撮毛,双方激战,日军不支东溃...

名震东北

1897年,张锡銮被黑龙江将军伊克堂阿以税务舞弊事件参奏免官。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张锡銮复任奉天东边道兼东边税务处监督、中军各营统领、巡警总办、全营翼长等职。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9月16日安东开办商埠,张锡銮兼开埠局总办,筹办开埠事宜,任满升署度支司。1908年9月11日,清政府奉天度支使张锡銮与日本驻奉天(今沈阳)领事冈部三郎于奉天签订和约,共二十一条,附《章程备考书》一件七条。...

周绍勋-人物生平

1934年1月生,天津市北郊双口乡前丁庄人,   195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炮校有线机务专业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完成班结业,中专学历,海军少将军衔。   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1年7月至1952年9月在海军炮校有线机务专业学习。 ...

淡出军政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张锡銮退出政界,赋闲天津。1917年,张作霖以三十万银元在苏州购得著名的网师园,赠与其师张锡銮作庆寿,改称逸园,俗称张家花园,筑琳琅馆、道古轩诸胜,但张锡銮本人未住此园,叶恭绰、张善子、张大千等文化名人曾一度借寓园中。1922年4月21日,浙督卢永祥及张锡銮、赵尔巽、王士珍、王占元、孟恩远、张绍曾等电曹锟、张作霖劝告息争,请订期同莅天津叙晤,清除隔阂,22日又联名电吴佩孚...

文武双全,学识兼备

张锡銮酷爱好马,绰号快马张,以强悍着,骑射功夫名震四方,很有些文韬武略,军中皆称其智谋胆略,且文武双全,学识兼备,是个才子武官,他和袁世凯私交甚笃,是袁的老把兄(王修植、张锡銮、孙宝琦、潘克俊、袁世凯四人曾结成盟兄弟),资历甚老;张锡銮诗书画都有一番功夫,著有《张都护诗存》,诗颇俊整,诗多悲壮语,又时有凄艳语。   1934年出生,贵州人。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1950年抗美援朝参...

魏景超-主要论著

1 魏景超.水稻病原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一版;1963第四次印刷;1975年第二版.   2 魏景超.油菜花叶病.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 魏景超.中国油菜栽培(病害部份).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   4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第一次印刷;1982第二次印刷.   5 魏景超.普通植物病理学.金陵大学植...

魏景超-简历

1908年12月21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湖墅镇。   1926年 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   1930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301934年 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助教。   19341937年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71948年 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教授、植病组主任、植物病虫害系主任、植病研究部主任...

人物情操

  2004年3月7日,市委书记孙春兰接到了革命老人傅忠海的一封亲笔信,来信希望市委帮助他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傅忠海在信中写道,春兰同志:我求你帮忙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出生于1914年,今年农历二月十八日也就是3月8日,正好是我的九十岁生日。一些同志提议在3月8日为我搞一个祝寿活动。作为耄耋老人,家人、朋友、同事要办祝寿宴会什么的,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是一位有着74年党龄的老党员,...

魏景超-开展植物病毒病研究

  魏景超历来重视科学研究要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服务。早在40年代初期,他在成都调查烟草和番茄病害时,已开始注意到茄科植物的病毒病。1941年发表《四川叶烟之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之商榷》,报道主要病害5种,其中病毒2种;花叶病和环点病。叙述病害发生的情况、症状以及防治的方法。后又对成都平原叶烟毒素病作了调查。   1944年发表《成都附近番茄病害调查》,陈述了病害26种,其中毒素病6种:花叶病、...

人物评价

  1928年,在山高密林、沟壑纵横、地瘠民贫、兵匪交错的川鄂边方斗山和齐岳山一带,活跃着一支农民武装队伍神兵。人们不会忘记这支抗捐灭税神兵队伍的组织者,更不会忘怀将这支神兵武装改造成川鄂边红军游击队的政委傅忠海。他13岁参加湘鄂边秋收起义,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任团书记长,20岁任川鄂边红军游击队政委(后任总队政委),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卫陕甘宁,驰骋鲁豫皖,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叱咤...

魏景超-在真菌分类学上的贡献

  魏景超在戴芳澜教授指导下,自1936年开展真菌分类研究,到1976年历时40余载,未曾间断。他研究真菌分类同时也结合植物病害、广泛涉猎各类真菌,但探讨较多的是白粉菌、霜霉菌和锈菌。19301947年,他研究真菌形态多达200余种。1932年发表《中国真菌杂录(二)白粉菌》,报道了白粉菌26种,其中有2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   1933年发表《中国真菌杂录(三)霜霉菌及其它》,报道采自全...

战败受伤

  游击总队成立后,打了一系列胜仗,一时声威大振。但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和围剿;在游击队内部也滋生了骄傲情绪,主张攻打忠州县城。 1934年6月,攻打忠州城失利,退回石柱境内时,在竹子营遭袭。为了摆脱敌人的合围,我们将余部转移到湖北利川双庙子,在转移时我头部中弹不省人事,战士们抬着我,直到6月20日在利川县老屋基农乡台与红三军独立团会师。鄂川边工委决定,鄂川边红军游击总队改编为独立团第七大队,朱清...

改造神兵

  为了发展壮大红三军,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丰大地召开会议,总结讨论了湘鄂边失败的教训和当前的任务,采纳了贺龙放异湘鄂边苏区,团结改造神兵,争取反抗当局的地方武装,创建湘鄂川(今渝)黔边新苏区。 1934年初,红三军以红7师21团为主力,胜利攻占利川,与毗邻的四川(今渝)石柱县连成了一片,并在利川举行会议作出了关于发展鄂川边区苏维埃运动的决议,组建了以冯义发、刘汉卿、花顺涛、傅忠海、王怀廷、...

投笔从戎

甲午战争爆发后,东北危急,鼐林先是投笔从戎,后到地方供职,先后任知县、黑龙江大赉厅通判、海伦直隶厅同知、候补知府等职。1907年,任东三省总督都署礼科兼学科参事。1909年,任钦差大臣内文案一等秘书官,同年任黑龙江兴东兵备道。1910年,任黑龙江民政使,参加中东铁路理事会,主持吉长铁路选线勘测事宜。此前,鼐霖曾撰《筹边刍言经营蒙藏以保存中国》一书。他对边防劳心焦思,确有见地,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魏景超-生平简介

魏景超幼年,正值军阀混战,天灾连连,他目睹农民颠沛,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从而立志农业。他想从农业教育入手,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农业技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经常放弃假日休息,或到暑期学校选修课程;或到外地参观实验室和农场,学习他校的特长与不同的实验方法;或访问老教授聆取他们的经验和新见解;或在图书馆里埋头钻研;或外出采集标本;或在室内观察显微切...

任职情况

1918年,鼐霖应聘为大总统顾问。1919年,任吉林省长。在省长任内,他锐意改革吉林地方财政金融,同时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准备裁减军队,使军警合一。这些改革措施,引来猜忌,遭致反对,不久被免职。后遂息影山林,矢不复出,去京闲居,专攻诗文。   鼐霖一生雅好经史,著述颇丰,流传有《憩园诗草》、《筹边刍言》、《吉林先哲祠题名记》、《莅吉宣言》、《祭澹堪文》等。1927年,出任永吉县志总裁办事...

参加红军

  1930年2月,傅忠海16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任命为沔阳县张沟区委巡视员,峰口区、宝塔区委书记,沔阳县赤卫军第五军四中队党代表。 在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向红军发起了第四次围剿,洪湖保卫苏区的战斗异常激烈频繁,在红军干部减员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刚满18岁就被火速提拔为红三军第七师19团任一营营长,营长任上仅打了一仗,又被调到师部参谋处任第一作战参谋。   1933年春被派...

农民起义

  1927年9月10日,中共鄂中特委和沔阳县委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沔阳戴家场举行武装暴动,打响了著名的湘鄂边秋收起义第一枪。 傅忠海当时才13岁,跟着大家唱着老子本性天,住在洪湖边;有人来跟我,快活似神仙;有人来捉我,难比登青天的歌谣,参加了农民秋收起义。紧接着在沔阳举行了大小20余次秋收暴动,我的父母及兄长在这次暴动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本人也当上了儿童团长。   后来,父亲在洪湖打游击时被...

社会评价

鼐霖不仅精于诗文,也善于书法,在北山关帝庙正殿东侧翥鹤轩,曾有他题写的楹联图画本天成,试观四壁云山万家灯火;楼台从地起,且喜大江东去爽气西来。   鼐霖卒于1940年,享年76岁。

家庭状况

  1914年3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大沙湖畔张沟村的一户贫雇农家庭。这里虽是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但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水灾洪涝频繁,江河堤防千疮百孔,老百姓处在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境。加之反动政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每年以堤防岁修为名,收刮民财,堤坝年年修、淹水年年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爷爷因疾病缠身,借了地主三块银元,三年的驴打滚利滚利,欠下了...
  共13473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