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有感于夏昌世先生的《园林述要》

 夏昌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园林学家,他信仰现代主义建筑哲学,奉行包豪斯宗旨,是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之一。其建筑作品有华南工学院图书馆、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和校园规划,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湛江海员俱乐部等。   认识夏昌世先生,是缘于我读了夏先生的《园林述要》一书。这本12开的精装图书,以其古朴典雅的包装、醒目大方的封面题字深深地吸引着我,让人爱不释手。   夏昌世先...

夏昌世建筑思想初探

岭南建筑,风格独特,精品众多,融会古今中西,反映时代特色,不断革新开拓,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写下令人瞩目的辉煌篇章。从上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一批又一批开风气之先的佳作相继涌现,得到了国人赞赏和世人关注。身处这一历史进程的早期建筑师们功不可没林克明、胡德元、夏

“像夏昌世那样思考阳光”

夏昌世,一个今天的岭南人不太熟悉、但是不该遗忘的名字。身为建筑学者和建筑教育家的夏昌世是我国一代建筑大师,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的重要奠基者和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者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创作高峰期里留下了许多杰作,为岭南建筑赋予了新的性格。本月6日起,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展期至20日结束。 关山月美术馆三楼展厅,一张张半个世纪前的建筑蓝图、13个建筑作品...

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

我非常荣幸一生里面能够有机会跟我的导师夏昌世教授学建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说。 何镜堂院士是夏昌世先生唯一毕业了的研究生。 一 夏先生这个人是很潇洒的,很有风度的。龙可汉先生告诉我们。 龙可汉先生是龙庆忠先生的儿子。龙庆忠一家当年与夏昌世先生一家是邻居。九十九岁高龄的龙庆忠的夫人曾育秀先生说,我们两家是在重庆认识的。那时候抗日后来到了广州...

夏昌世的建筑成就

1)宁变勿仿,宁今勿古。现代岭南建筑的先驱,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 夏昌世 大学)夏昌世教授以现代建筑风格设计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中山医学院和华南工学院校园中的建筑群,在全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的作品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还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2)追求意境,力臻神似。广东人在每一种艺术创作中都刻意追求岭南特色,建筑创作也一样,追求意境,立意在先,处处体现出中国的岭南的情调和神韵。...

岭南派建筑学家夏昌世

 岭南派建筑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人们把这支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称之为广派或岭南派。关于岭南派建筑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色和风格,引用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和艾定增教授所作的精辟的评论来概述。曾昭奋教授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并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

夏昌世的评价

夏的为人也极具个性。他表面高傲、洋气,名士派头十足,可一旦接触,就觉十分平易,完全没有架子。工作时可与各行各业合作,交朋友不分贵贱。他与医生是好朋友,与木工师傅喝茶。工作时极为认真,治学严谨,辅导学生时,对学生的论文修改,从错别字到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有很高的古文学修养,博学多才,待人处事极具灵活性。工作中十分投入,不少施工图亲自绘制,如设计广州华侨医院时,已逾80高龄,其光着膀子画...

夏昌世治学方法

夏作为岭南现代建筑的创人,具有明确的学术思想和建筑观。夏早年留学德国时,受现代建筑的影响与教学训练,学识丰富,设计技巧高超。从广州的创作开始,他就在寻找一个适合南方地域的建筑体系。他的创作思想主要是:将德国建筑的理性、精巧及实用与中国园林的自然、灵活、讲求意境及岭南地域的气候特点、建筑材料结合起来,其设计作品体现了一种开朗、朴实、兼容和富时代性的特色。他的创作特点是:实用、理性、经济,造型结合地形...

夏昌世作品:广州华侨医院

夏在50年代设计的作品还有: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病房;华中工学院、华中水利学院、华中动力学院的规划与设计;华南工学院2号楼(学校办公大楼)、3号教学楼、4号教学楼。60年代设计的作品有:桂林市规划、漓江风景区设计和兴安灵渠风景区规划、南海大会堂和广西医学院门诊部等。80年代设计了广州华侨医院。此外,尚有大量的内部工程,至今已难以查寻。

夏昌世:广州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设计,是夏昌世对亚热带建筑理论的重大 夏昌世 探索和力作。在总体规划上,夏据地形将新建大楼置于山岗最高处,整个教学医院以教学大楼为中心,四面布置各个系统,医务系统处于南面坡上,使医疗建筑物获得了最好的朝向,在交通上成为一个较少交错的十字交通组织流线。为了适应气候和工作的方便,从门诊到入院处、X光理疗楼至新建的住院大楼及内科病院、临床课室,以至通往营养厨房均用...

夏昌世作品:原中山大学图书馆

50年代初期,夏的成名作品还有华南工学院图书馆。此馆为原中山大学图书馆,原 夏昌世 设计为三层半高度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中国宫殿式建筑,1936年开始建造,因抗战而停工时仅完成了第一层的混凝土工程。设计之初,夏即采用简朴的建筑方案来处理:采用较为宽敞的走廊在平面上纵横贯通,带进穿堂风,将内部热气从天井压出,解决了大进深建筑的自然通风问题;东西两立面为了遮阳,部分采用了外廊的形式,书库...

夏昌世作品:肇庆市鼎湖山教工疗养院

肇庆市鼎湖山教工疗养院是夏昌世在山地建筑和风景区建筑方面的 夏昌世 设计探索。庆云寺位于鼎湖山谷之中,坐西朝东,整个建筑物依山而建,成梯级状铺排。夏经实地勘测后,决定将原有的庆喜堂、福善堂和山坡下的老堂等保留改建,并在当中加建一座新楼,依山傍寺,并结合该寺建筑上的朴素风格,因地制宜加以处理。房屋结合地形划分为五段,有三层、五层的,从坡下至寺旁共计为九层梯级的大楼。屋内有宽敞的休息露廊,...

夏昌世的创作思想

 他的创作思想主要是:将德国建筑的理性、精巧及实用与中国园林的自然、灵活、讲求意境及岭南地域的气候特点、建筑材料结合起来,其设计作品体现了一种开朗、朴实、兼容和富时代性的特色。他的创作特点是:实用、理性、经济,造型结合地形灵活变化。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因地制宜,强调建筑设计的适应性。他最早注意到岭南地域建筑要遮阳、隔热,平面设计要组织穿堂风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构件材料来加以处理,把现代建筑物理方面的研...

夏昌世个人简介

 夏昌世先生于1903年5月生于广东省一个华侨工程师家庭,年轻时赴德国学习,1928年在德国卡尔斯普厄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并考取工程师资格。1932年在德国蒂宾根大学艺术史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32~1939年在南京任铁道部、交通部工程师。1940~1941年任国立艺专、同济大学教授。1942~1945年任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授。1946~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52年起改任华南工学...

冰野简介

冰野,原名王绍富,四川省宣汉人,1917年11月生。1933年10月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四军十师二十九团班长、排长、政治处宣传队长,1936年12月到1937年8月在红军教导师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留守兵团警备三团参谋,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学习后任二大队教育干事、冀中军区七分区司令部教育科长、三十六地区队副区队长兼参谋长,冀中军区十分区三十...

邵老师,这个教师节没有了你

邵老师,这个教师节没有了你! 戴雪丽   外面的天空慢慢变得阴霾,突然下起了雨。粉碎了我们的祈盼心情,渴望重新看到您阳光的面庞;   当医生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已经不可更改。我们不愿相信这就是事实,相拥而泣,泪流成行。 ...

深切悼念老前辈冰野同志

冰野老前辈仙逝的噩耗传来,我的心灵为之震颤,一刹那脑海里突现一片空白。去年国庆节前夕,宣传部领导和我部老同志欢聚一堂,庆祝他90寿辰的热烈场景还历历在目,他那矍铄的面庞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吟诵自作诗时那抑扬顿挫的韵律,他那立志再活10年一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取得更加辉煌成就的铿锵话语犹在耳畔回响。然而,仅过去1年零1个月,就辞别我们而去了。悲哉!我市宣传文化战线失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痛哉!...

钱仲联选清诗

〓錢謙益 ◎吳門春仲送李生還長干 闌風伏雨暗江城,扶病將愁起送行。烟月揚州如夢寐,江山建業又清明。夜烏啼斷門前柳,春鳥銜殘花外櫻。尊酒前期君莫忘,藥囊吾欲傍餘生。 〓吳偉業 ◎圓圓曲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爲紅顏。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里空侯伎,等取將軍油壁車。家本姑蘇浣花里...

人物介绍

王建是大历进士。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

追忆钱仲联先生

钱仲联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笔者有幸自1958年夏起与之共事6年,1964年春调回南京后,与之再聚已是30年后的1994年夏,此后未曾有缘再见。如今钱先生已归道山数年,近年有弟子、友人先后送来钱先生两封信的复印件,半个世纪前与先生交往的情景又涌上心头,悠悠往事并未如烟如云。   苏州相识 1958年,江苏师范学院(今之苏州大学)要恢复于1955年并入南京师范学院(今之南京师范大学)的...
  共13471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