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约瑟夫·海勒-个人成就

  《第22条军规》产生于海勒参加二战的亲身经历。它与其他反战小说(如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这种文类本身的超越,不仅仅是对战争和军事官僚制度的批判,而且是对生活本身日趋恶化的荒诞性的批判。第22条军规一词现在已经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常用词,按《美国新世界辞典》的解释,该词的意思是法律、规则或实践上的一个悖论,不管你做什么,你都会成为其条款的牺牲品。这一定义具有深远的生存内涵,意指...

约瑟夫·海勒-代表作品

海勒一生作品不算丰厚。1961年,他发表超现实主义反战实验小说《第22条军规》一举成名。以后陆续发表《轰炸纽黑文》(1968)、《克莱文杰的审判》(1973)、《出了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上帝知道》(1984)、《不是玩笑》(1986)、《描写这个吧》(1988)、《最后时光》(1994)和1998年出版的回忆录《此时与彼时:从科尼岛到这里》。此外,他还创作和改编...

东海舰队原副政委邓楚白同志在广州逝世

  新华社广州12月12日电 海军东海舰队原副政治委员邓楚白同志(正兵团职),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1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邓楚白是广东南海人,1916年出生,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中,他历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政工队队长,广东东江纵队西北支队政委,广东军区江防政治部主任,海军政治部青年部部长,海军航空兵师政委,海军航空兵第四航校政委,旅顺基地...

邓楚白:何通与我

邓楚白 2002年7月13日   我认识何通是在1944年底的东江纵队高干班。我和他都是该班的学员,但我们不熟悉,很少往来。他和梁杰(邓楚白的夫人,东江纵队老战士。)倒很谈得来。因为他们二人都是班里最年青的,才二十出头。 高干班结束,西北支队组成并宣布何通调来当大队长,当时就有人向我介绍,这小鬼是敢打敢拼的战将,是个老东纵,年轻而勇敢。但过两天,却说变了,他不来了,听说只是为了一支20响快...

人物生平

邓楚白,1916-2006,男,汉族,1916年8月13日出生,原名邓锡珩,曾用名邓家恺,广东省南海县官窑乡大杭村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肄业。于2006年11月1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55年曾获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36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东京支部领导的东...

王朝闻-雕塑作品及专著年表

雕塑作品   《一位老人》(广西卵石,23*18*12cm) 《民兵》(铸铜雕塑,12.51434cm ,1947年) 专著年表 论文集   《新艺术创作论》(1950)   《新艺术论集》(1952)   《面向生》(1954)   《论艺术的技巧》(1956)   《一以当十》(1959)   《喜闻乐见》(1963) ...

王朝闻-年表

1915年至1924年,王朝闻入私塾和县立高等小学。   1925年初考入泸县中学。   1926年暑假自动退学回乡。   1927年至1930年,先后在私立成都艺专、岷江大学、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美术,曾在成都报纸副刊上发表随笔性习作,与友人合作剧本和中篇小说。   1932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因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后在高士坊小学代课,半工半读。入学...

王朝闻-雕塑研究

王朝闻对雕塑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探讨基本上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诗画观的思想,但他从雕塑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角度探讨诗画艺术的相通性,可以说正是接着莱辛的话从另一个角度讲下去。   王朝闻很早就注意到雕塑的时空问题,象他自己所总结的那样,在1949年写的《美术的特殊性》谈到画如果像不会取材的照相师一样,任意截取事件的任何环节,不能让观众联想出行动的来踪去迹,它就失去它利用一定空间以暗示广阔时间的功能...

王朝闻-生平简介

 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19092004),别名王昭文,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王朝闻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26年在成都艺专等校学美术,193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雕塑。1937年参加浙江抗敌后援会...

主要作品

阿托尔斯泰公认的传世名作有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1929年-1945年,未完成),《苦难的历程》三部曲(1922年-1941年)。《苦难的历程》史诗式的描写了卡嘉与达莎两姐妹与她们各自所爱的人罗欣、捷列金在1913年-1919年所经历的彷徨、苦闷、求索,在大时代血与火考验中逐步走向革命的历程。语言朴素,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情节生动流畅。阿托尔斯泰说他的这部作品也就是知识分子失去了祖国而又重新...

怀念王朝闻

96岁的王朝闻先生走了,他平静地带着微笑,带着特有的勤奋与智慧,带着未曾写完的著述离开了我们。 王朝闻,一位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雕塑家。他的名字取自《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体现了他对人生真理、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他著作等身,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创作热情,笔耕一生,影响了中国文艺界几代学人的奋斗历程与方向;他的美术作品《毛泽东选集》浮雕头像及雕塑《刘胡兰》被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册,...

虞宏正-主要论著

 1 虞宏正.中国土壤分类.日本农学会年会报告,1929.   2 Yu Hong zheng.A Formula of Adsorption from Solution of Electrolytes.西北农学院研究报告集,1939.   3 虞宏正,吴中枢.表面平衡热力学的研究.西北农学院研究报告集,1949.   4 Yu Hong zheng.Thermodynam...

虞宏正-简历

1897年10月5日 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19161920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201923年 任天津棉业专科学校教员。   19231927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   19271928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农科教授。   19281936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北平分会理事。   19361937年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胶体化...

虞宏正-人物评价

虞宏正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念念不忘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将收藏的近千册国内外珍贵图书资料捐赠给国家,7万元遗款作为党费交给了党组织。   虞宏正是发展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先躯者之一,是人民的教育家、科学家,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他治学严谨、忘我工作,对事业极端热忱,高度负责,求实创新。特别是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大西北农业科学教育事业的...

虞宏正-人物履历

学生时期   虞宏正,字叔毅。1897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幼年曾在广州、南京、上海读小学及中学。时值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民不聊生的岁月,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立志发愤图强、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并参加了五四运动。 任教时期   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天津棉业专科学校任教,1923年1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助教、讲师。192...

杨光华-蒙受冤屈

王明杨光华满怀希望地来到莫斯科,可等待他的是冷遇。杨光华几次问负责接待的秘书克力莫夫,什么时候汇报工作?克力莫夫总是漫不经心地说:不要急,先玩几天,但不要走远,不要和其他人交往,有事可以及时通知你。杨光华整整等了一个星期也不见克力莫夫的影子。一个月后,杨光华终于被召见了,克力莫夫把杨光华带到留克斯共产国际招待所的一间小会议室,在这里他看见了林电岩和赵毅敏。紧接着克力莫夫陪王明和康生来到会议室,王...

杨光华-受到报复

中国共产党党员杨光华1932年 8月,蒋介石向湘鄂西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当时,担任军委负责人的夏曦,对反围剿作战没有布置,在敌人进攻面前,还在搞肃反扩大化。红军主力突围以后,根据地只有七师、八师的一部分。夏曦指示杨光华等随七师到张金河待命。杨光华与刘绍文、宋一平等从张金河退入江陵的四湖。由于连日转战疲惫不堪,再加上肃反中痛失战友和心有余悸,杨光华突发伤寒,病倒在小船上,高烧不退,水米不进。江陵县委...

杨光华-瞿家湾斗争

夏曦早在瞿家湾的湘鄂西中央分局扩大会议上,杨光华等人与夏曦在几个问题上就发生了争论。如所谓反对邓中夏的右倾逃跑主义问题,杨光华等同志认为,邓中夏的主要错误是左倾,而逃跑是脱离根据地以后,在敌人压迫下不得已而为之。又如成立贫农团,进行反富农斗争问题,夏曦指责周逸群领导的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是富农路线,要在土改复查中重新分配土地,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杨光华指出,...

杨光华-人物生平

杨光华先生1923年4月10日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3年参加北京石油学院筹建工作,历任石油及天然气工学教研室主任、炼制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1958年在莫斯科石油学院访问和进修。1965年起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1969年之...

校史上的老校长杨光华教授

校史上的老校长杨光华教授 京校区的杨光华   50年代初,为筹建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管理总局还与北京大学有关的系取得了联系。这时的北京大学,也有一部分教师对石油教育很热情,如傅鹰、陈廷蕤、杨光华、袁恩熙、刘璞、唐伟英、马杏垣等   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开学:北京石油学院是1952年秋正式开始筹备,1953年4月开始建校工程,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建设,到9月初已初具雏形。按照既...
  共13466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