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用户免费注册
完善纪念馆资料
纪念馆创建成功

京族风俗

民族礼仪 在京族各村,成年人都要入“乡饮簿”。入簿仪式,在农历每年十月初十举行。乡饮簿就是成年男子参加哈节乡宴的花名册。入簿仪式就相当于习俗上的“成丁礼”了。 乡饮簿上的顺序 每个京族成年男年,在乡饮簿上都有一个名字,也都有成年时登记的顺序。根据上线顺序,可以享受到他在众村中所应享到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按顺序轮流担任翁宽(管辖山林的人)、哈头(筹软体动物哈节祭品的人)、大力(义务殡葬的人);按....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鄂伦春族的风俗

以狩猎和役使驯鹿为生的鄂伦春人非常好客和讲究礼节。 有客人到,不论本族或外族人,认识或不认识,鄂伦春人都会热情接待。一般是让客人坐在正位“玛路”席上,敬烟倒茶,设酒菜招待。客人有困难,主人也会慷慨相助。但是,客人必须坐主人指定的位子,不能随意乱坐。 长者在鄂伦春族中受到小辈的格外尊敬。称呼老者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出猎途中遇到长辈,小辈人要很快下马,牵马迎上前去,请安问好,老人说可以走了,年....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柯尔克孜人的丧葬习俗

丧葬 现代柯尔克孜人丧葬大部分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埋体”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三天。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念经致悼词后,即用“塔吾提”(抬尸的木架)或骆驼把尸体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时,死者头向北,脚向南,....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土族的丧葬习俗

土族有为死者服丧的丧俗。父母之丧,男子不洗面,不理发,把白鹤衫反穿,作为孝服;女人用摆布条扎发,戴红冠,将冠上的被、珠、银片等装饰物全部去掉。女子出嫁后,为其夫,其夫其父母服丧服,而对自家的父母不服丧。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塔吉克人丧葬习俗

塔吉克人实行土葬。人死在外,不论远近,都要运回家乡安葬。人死后首先请人“净体”,请宗教人士诵经、祈祷,然后白布裹尸,并将死者的衣服盖在尸体上,全家围在一起哭泣、守灵。殡葬时,亲友和全村的人都要前来吊唁。尸体用木匣送往墓地埋葬。葬后3、7、40天和周年,要举行哀悼仪式。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潮汕习俗:丧葬习俗

安葬死者的礼俗,起源于“灵魂说”。关于“灵魂不死”,恩格斯说过:“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闸北丧葬习俗

回民亡故后,先“洗埋体”,用净水冲洗遗体,再“缝克凡”,以白布作“殓服”,洒上香料,层层裹身,后“者那则”,举行殡礼,由阿訇为亡人祈祷,最后送至墓地土葬。回族丧葬特点:一是速葬,出葬不超过3天。二是薄葬,治丧不讲排场,一般不请客,不受礼。三是土葬,挖墓穴,用椁落葬。区内回民去世后,多安葬在青浦县卫家角回民公墓。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中国民间丧葬礼仪的变迁:"西学东渐"引发剧变

中国传统的丧葬一直讲求厚葬。所谓“厚葬”,既表现在花费上,也表现在丧葬的礼仪程式上。分为“殡”“葬”两节的丧葬,各地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极为繁琐。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辛亥革命前后,南京丧俗的程序竟多达近20个环节:烧轿马、易衣、打狗饼、择七单、入殓、成服、作七、题主、治丧、家奠、发引、镇堂、安葬、复山??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序背后都有着不同的礼仪。在传统乡村,这是一科专门的技艺。单以入殓一....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奇怪的中国丧葬礼仪

俗语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是,每次去扫墓都是烈日高空,非常炎热。在这扫墓的过程中,除了觉得很热,坟墓旁很多杂草以外,你很想看到些什么呢?然而,你并没有发觉,四周围的坟墓都一样――它们都是悬棺葬的。难道这世界上只有一两种丧葬礼仪吗? 丧葬礼仪既是人名依照风俗习惯用其他方法处理死者遗体的过程。悬棺葬、火葬及尊贵的塔葬(把尸体做成木乃伊)都是众所周知的葬礼。在这多元种族的世界上,当....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武汉丧葬习俗

丧葬礼俗包括互相渗透的丧葬礼仪制度与民间丧葬风俗。中国丧葬习俗产生于史前的祖先崇拜。经过三代时圣人制礼作乐,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丧礼、丧服制度,载在《仪礼》、《礼记》等书中。后经历代大儒根据社会的变迁加以因革损益,著于《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等书中,为后世士大夫所遵奉,并渗透到民间丧葬习俗中,至今影响犹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即使具体的形式或内容稍有变通,而中国丧礼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0号

  共7981页,到第 页